名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这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观察人才流动的一扇重要窗口。作为“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高校的首份就业报告,意义非同一般,有助于廓清疑云,让公众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趋势作出正确判断。
□本报评论员王学义
最近,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相继公布了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仅剩不到10所暂未公布。这份刚出炉的报告可谓是“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高校的第一份就业成绩单,格外亮眼,记者对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发现,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民企超过国企成为就业新高地;用人单位超九成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感到满意,绝大多数毕业生也对自己的就业去向表示满意。(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95后找工作不看工资”“95后秒辞”等话题频频登上热搜。不过,那只是个案以及印象式描述。与之不同,这份2018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报告则是用数据说话。2017年9月“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意味着这份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乃是“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高校的首份就业报告,意义非同一般。这有助于廓清疑云,让公众对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趋势作出正确判断。
名校毕业生都去哪儿了?这既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观察人才流动的一扇重要窗口。从这一报告可以看到,名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比如,一直以来,很多大学生青睐“北上广”,即使没户口,也愿去一线城市闯一闯。然而从此次报告可以看到,一流高校毕业生的京外就业率普遍超过50%,京外高校的京外就业率更普遍在90%以上。其中固然有留京难度增大的因素,也与毕业生就业越来越理性有关。不仅如此,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红利和发展空间优势明显,使得去基层就业正成为越来越多名校毕业生的选择。
从这份报告中还能看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侧面。名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多,折射出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以及相关政策倾斜和扶持,让毕业生感觉大有所为。而且,在“抢人大战”中,一些西部城市给出了更为优厚的福利待遇。而民企超过国企成为就业新高地,则反映出很多90后、95后毕业生更开放的就业理念,他们不再执着于“体制内的铁饭碗”,而是更愿意在市场中历练自我、完善自我。而在这种多元化的就业选择之下,我国经济和社会中的人才结构才会更均衡、更协调,从而逐步实现全面和高质量的发展。
这份报告中的数据,也是给“95后不靠谱”等偏见的有力回击。用人单位超九成对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感到满意,绝大多数毕业生也对自己的就业去向表示满意,这既可以佐证高等教育的质量,也足以说明不能随意给哪一个群体贴上“垮掉”的标签。相信90后、95后们会用脚投票,也会用手奋斗,在历练中迅速成长、成熟为社会栋梁,一如当年的80后。
新闻推荐
这是几天前山西太原街头的一幕情景:外卖小哥逆行撞上宝马车,被交警判定负全责。宝马车主体谅外卖小哥辛苦,主动表示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