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南国早报记者程浩楠
从1月7日起,记者开始进行防范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问题的采访,《南国早报》对此已连续多天推出报道。但让记者揪心和不解的是,各地仍不断有中毒事件发生。防范一氧中毒事关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媒体也进行了连篇累牍的宣传报道,防范的办法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为什么事故仍在持续不断地发生?
天气变冷后,做好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的工作,已经成了政府部门每年的“例牌菜”,从城市到农村,从社区到学校,从大街到小巷,提醒和宣传工作已经做了很多。各方讲着劝着,进行“保姆式”的宣传动员,可以说为居民的生命安全操碎了心,但是效果如何呢?
有这样一个事例,让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工作者说起来十分痛心和无奈——上午,孩子拿家长签了字的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检查确认书交到了学校,当天晚上,这个孩子就因为一氧化碳中毒不幸身亡……
一名医务工作者心痛地对记者说,这段时间接诊的一氧化碳中毒者中,中小学生患者不少。学校下发的通知,真不知道家长究竟看过没有。因为重视不足而引发事故,出事后治疗又不配合,导致患者患上迟发性脑病的事例,他遇到不少。“我们苦口婆心地宣传,然而理解并做到的人并不多。真不明白,对于事关自身安全健康、性命攸关的大事,有些人为什么总感觉是别人的事?”
同样,社区工作者在上门宣传时,遭遇居民冷遇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统计数据显示,中毒的人群中有超过50%是已经接受过宣传,甚至有些中毒者是已经被上门贴了宣传单并下了整改通知书的。由此可见,发放的传单与通知书,被敷衍了事地应付了,没有入脑入心,没有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一再发生的事故表明,防范一氧化碳中毒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很显然,光有部门的提醒、宣传还不够,还要创新“防患于未然”的方式方法,引起居民足够的重视,自觉“洗脑”,真正把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当成自己的事情,刻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否则,如果只是宣传防范工作者一头热,相关人群却不重视,恐怕中毒事故仍无法杜绝。
一氧化碳是无形杀手,是夺命狂魔,一旦发生,甚至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但它并非不能战胜。如果入户宣传、上门检查等工作,仍不足以引起多发区域高发人群的重视,不能遏制中毒事故高发的严峻态势,有关部门可否采取一些更直接的行为干预,比如张贴更容易引起警惕的警示标识,发动大家购买一氧化碳报警器,组织各种形式的现场警示会等,让更多的人都绷紧一根弦:开窗通风,预防中毒!
新闻推荐
“江水很冷很刺骨,但我没有多想,就想着要把老人家救上来。”15日,在湖北宜昌市,跳入江中奋力救起落水老人的小伙罗乔说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