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周颖
“7至15天见效,彻底治愈不复发。”“调理后,头发乌黑茂密,整个人看起来年轻好几岁!”……记者调查发现,时下,不法分子将目光盯上有“难言之隐”的人群,利用受害人不愿声张的心理,鼓吹性保健品治疗奇效。不少人落入诈骗分子精心编织的陷阱——利用大药房作幌子、假冒“老中医”作摆设,虚构病情,嘘寒问暖,推销售价高达几百上千元的性保健品套餐,实际成本价仅为几元几十元。
“老中医”编假病情,实为吸金赚暴利
近日,广州天河警方破获一起男性保健品诈骗案,查获伪劣保健品26种702箱,涉案金额超千万元。办案民警彭云辉介绍,该诈骗团伙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广告,诈骗对象主要是20岁到50多岁的男性。待有人“上钩”进行咨询,通过微信“一对一”服务,以对方身体肾虚需要调理为由,诱骗客户高价购买伪劣产品,且后续还会以“要加大剂量”“配置更高浓度的药”为由层层升级,推销2380元、2680元、3680元等价格不等的产品套餐。
彭云辉说:“实际上‘老中医’连医生职业资格证都没有,给患者建立的病历档案、开的‘方子’都是相似的,也是假的。售价一百多块的性保健品,成本价只有五六块;售价四五百块的成本只有二十几块”。
嘘寒问暖的“关爱”,都是套钱的套路
记者梳理近年来一系列性保健品诈骗案件发现,引经据典、真实伪装、现身说法、引诱恐吓是不法分子常用的四种“套路”,本质上都为套钱。
——介绍引经据典,谎称“祖传秘方”。很多性保健品在介绍中先推出某种名贵中草药,并引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药学专著对这种中草药的记载,或者干脆称这些成分来自某位大师的“祖传秘方”。这些书中的记载只针对中草药本身,很多消费者却把这种信任“转嫁”到保健品上。
——真假虚实结合,“专家”故弄玄虚。与真实伪装相配合的,是貌似权威实则故弄玄虚的假专家、假神医。记者发现,一些假专家为了标榜自己权威,往往给自己加上权威机构的头衔,拥有几个甚至十几个社会身份。而在介绍产品时,假专家又反复强调保健品内的高科技成分,甚至假模假样地叮嘱“患者”服用期间的注意事项,让消费者信以为真。
——“病友”现身说法,讲述声情并茂。近年来,不少保健品的销售通过自架发射器的“黑广播”等途径宣传,让一些所谓“吃了性保健品的病友”打电话到“直播间”,讲述前后对比疗效。“病友”讲述的情节往往低俗色情,让听众动心进而相信。
——疗效全靠忽悠,停药要遭恐吓。广州增城警方打掉的一个性保健品销售诈骗团伙成员介绍,他们的产品大多产自黑作坊,产品效果主要靠忽悠。如果男性客户购买壮阳产品没效果,他们就骗对方称停药会导致细胞休克;对于想停药不买丰胸产品的女性客户,则恐吓对方称需要禁欲两三年。
多部门协同联动,整治“保健”市场乱象
一系列多部门协同联动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的措施出台。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13个部门召开联合整治保健市场百日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示禁止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对保健品进行评比、评优等活动,违者坚决依法追责;工信部门表示,建立健全24小时机制,及时处置网络违法活动,严查利用骚扰电话进行保健品推销;商务部门将严格直销行业市场准入,整治直销市场秩序;卫生部门将严厉查处各种假借健康讲座进行免费体检、以中医预防保健名义进行非法诊疗、无证行医等行为。
各地也在结合当地实际,突出重点,大力开展“保健”市场乱象专项整治。
相关专家也提醒,身体不适应到正规医院就医,保健品不是药品,凡是宣称具有治疗功效的都不可信。消费者若发现上当受骗,可向市场监管等部门举报。
新闻推荐
过去一年里,检察机关不捕不诉人数逾43万人,共督促公安撤案1.8万件。与此同时,最高检还向教育部发出首份检察建议,剑指校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