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要: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人从追在别人后面跟跑,到并列跑,到最后,很快成为领跑者,这些都是被逼的,心被逼得有时要流泪加流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需要大国工匠向世界输出精湛的中国制造商品,同样更需要大国工程师,将中国复兴的历史像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样镌刻在中国的大地!
说得多好啊,林总作为一项超级工程的工程负责人,文采还如此了得!
可是有一天,我在港珠澳大桥工程的人工岛东岛,看到人们正在完成最后的岛面铺装,工人的身后有一条大横幅,写着:担“责”不推,担“难”不怯,担“险”不畏。
当时我真不知道工地上所有的口号几乎都是林总想出来的。这些口号包括“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千人走钢丝”,“毫米级标准”,也包括“劳动者最光荣”,“每一次都是第一次”,“不安全,我不干”——当时我心说这些口号怎么都是大白话,一点也不艺术、不高大上啊?
采访中我问林总,林总告诉我,这些口号很多都是他儿子提醒他的。比如“不安全,我不干”,儿子说“能把你的想法从自己的心里挪到别人的脑袋里去”这是学问,得实事求是,说实话。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连续施工7年,没有出现过一起与质量和安全有关的事故,几千人啊,茫茫大海之上,最开始施工的时候海上根本就没有岛,没有陆地上的简易工棚,人们都吃住在船上,一条船差不多要挤下两百人,睡集装箱。这种条件下的生活和工作,“不安全,我不干”就直接发挥了作用。这句话把工人的生命与工作紧紧地拴在了一起,而不是“安全第一……‘坚决杜绝事故’,那样的大口号,那些口号高度是有了,但工人视而不见,会觉得与我无关。
看来,作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掌舵人,林鸣在管理上还真有他独特的一套。
“我们这一代工程师赶上了国家的好时候,历史赋予了我们特殊的使命,使命怎么完成?一要靠勇气,二要靠对科学的百分百敬畏。”林总一时间很郑重地说。
敬畏?好,林总你终于说到“科学”了。这是一个天然的“气口”,谈话的“气口”,我不会放过,于是我觉得我可以重提“最终接头”了。对,还记得吗?“最终接头”。
“那我可不可以问问,”我话接得很快,“当‘最终接头’安装的时候,17厘米的偏差出现了,大多数人都反对推倒重来,可为什么就您一个人要坚持、要‘精调’、要不留遗憾?在这件事上您没有模糊了‘自信’和‘任性’的边界吧?”这句话就是在那个时候我突然“脱口而出”的。
林总笑笑,没在意我的咄咄逼人,还是波澜不惊地说:“那一刻,从我的内心来讲,四年多的研究,这么好的一个设计方案,我是有可能把它做回来的。只不过逆向操作(把沉管放入海底再提起)没有做过,这条路是个新路。”
我说:“听说推倒重来风险之大,可能会毁了整条隧道?你们当时在现场的有一位副总工程师高纪兵,他曾经向我解释过:拖开就有可能造成整个沉管、这个顶推系统出现意外,那样就可能再安不回去。而且很可能永远地也接不上了。这个风险您考虑过吗?”
林总说:“对,有这个可能,但是真的就那样放弃了,就这么认了,我觉得特别不甘心。”
林总告诉我:“当时没有一个人支持我,真让我泄气。我那时就问(身边)那个管液压的外国专家,非常好的一个法国人,我问他该不该,不是该不该,而是你能不能做,能不能够配合我,液压要配合,这个很重要。”
我问:“他怎么回答?”
林总说:“他说他们研究了一下,然后就告诉我‘液压能行’,不过我说,‘行,怎么行?你要告诉我如何操作,为什么行?’我是这样才最后下的\‘精调’的决心。”
哦,是吗?我愿意理解林总,知道他责任在身,分寸必须仔细拿捏。
但“最终接头”到底经历了什么?最后几次“险情”后来我听说差点让林总“功败垂成”。有这事吗?如果有,那我们找机会还得再接着谈!
林总笑笑,没有看透我的心思是不可能的,但他不怕,这条汉子什么都不怕那是名声在外的,这一点我已经十分清楚——
创新,为什么中国不能?
不能不承认,港珠澳大桥的招投标模式以及随后的管理模式,随着大桥的创新而创新,因为大桥不创新就寸步难行,创新就踩出了一条条新路。这条路当中一个里程碑式的做法就是“设计施工总承包”,发生在“甲方”——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乙方”——中国交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项目联合体之间。
曾经,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工程总监张劲文先生自己撰文向外界解释:“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我国具有世界最强的桥梁建设队伍,但海底隧道建设经验不多,相对薄弱。尤其是港珠澳大桥长达6.7公里的‘岛隧工程’,对于中国大部分工程师而言,是一个未知的领域。”经过认真研究,“岛隧工程”单独采用国内极为少用的“工程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它的好处是可以整合全球范围内的最优资源,同时实现“设计施工联动,施工驱动设计”。
事实上,这种全新的模式付诸实施后,港珠澳大桥的“岛隧工程”设计与施工将全球各项最新技术的采用都融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工程在质量、进度、技术创新、资源整合与统筹、简化管理等环节上,均减少了管理界面。这样的效果非常明显。也正是这种模式,最终实现了隧道沉管“最终接头毫米级偏差”等一系列的世界突破,创造了中国外海沉管隧道滴水不漏的建设奇迹。
林鸣说,中国沉管隧道建造水平后来之所以能够一跃迈入“世界一流”的行列,“设计施工总承包”这个模式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使设计、施工不再呈现“两张皮”,同时也使我们在自己的工程中能够做到更自主、更经济、更灵活。
对于林鸣,“工匠精神就是严谨、科学与高效”。
“不建奇奇怪怪的建筑”,“只用实用推动美观”!这是他的底线,也是他的实用美学。
这位属于“能工巧匠”级的总指挥,7年来虽然每天总是带领大家在工程上冲锋陷阵并注入了他的全部精神和灵魂,但在员工们看来,他又是一位很能享受工作和乐趣的普通“老头儿”。
已经是第三次上岛采访了,摄制组开车又要驶过22.9公里的钢箱梁大桥,我对总是义务为大家“做车夫”的(摄制组租车,没有司机)录音老师说:“让我也来一次‘处女开’吧?”录音老师说:“好,那大姐你试试,上海大通G10,以前开过吗?您得小心点!”
我换到驾驶座,新车咱不怕,30年的老司机了,当年学的还是东风140,两脚离合,好歹也是“科班出身”。
但是我想,很想在港珠澳大桥尚未通车前走一趟,一是新奇,拍张照,留下一段特殊的视频;二就是想体验一下茫茫大海之上,车仿佛是悬空着开,那滋味儿究竟是啥。
下期看点:整个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从来就没有这种“土法上马”的情景,都是海面上只见大型船舶和大型的起吊设备,把工厂里事先打造好了的“预制件”一件件地用大吊车直接“码”到海上去!
新闻推荐
束昱辉东方IC资料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引发的争议,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与“权健帝国”一样充满争议的,还有它的缔造者束昱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