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贵阳电(孙远桃)最近一年来,家住贵阳市花溪区御院小区的李女士发现,每隔3-4天,就会有一辆白色的车辆来到小区门口,将居民捐赠的旧衣物打包带走,但这些衣物到底去了哪里,她不得而知,只看到一些“织爱贵州”捐赠回收箱。
事实上,随着“织爱贵州”爱心捐赠回收箱走进各个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和王女士有同样疑问的人越来越多。然而,这些被回收的旧衣物到底进行了怎样的处理,最后又去了哪里?近日,人民网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小小捐赠箱
1年回收30吨旧衣物
走进位于花溪大学城的贵阳中医学院学生宿舍区,记者看到,“织爱贵州”爱心捐赠回收箱整齐摆放在每栋宿舍楼前,在这个面积约2平方的蓝色箱子上,不仅写有实施单位和联系电话,还标明了回收物品的范围,不时有学生提着大袋衣物或书籍往里放。
“一些衣服留着穿不上,丢了又觉得可惜,有个地方回收我觉得挺好。”该学院大四学生倪云彩说。因为即将毕业,很多东西带不走,倪云彩和室友索性把用不上的衣物都捐到了回收箱里,希望留给那些需要的人。
据了解,2个月前,贵阳市慈善总会通过与学校沟通,给学院的11栋学生宿舍楼都配置了这样的回收箱,引发了学生的捐赠“热潮”。最开始的时候,回收箱几乎处于“超负荷”状态,回收车每天都需过来回收一次。
发生在贵阳中医学院的捐衣“热潮”并非偶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对很多市民来说,家里总会有一些过季或不合身的衣服,这些东西留在家里没用,直接丢弃又觉得可惜,为旧衣物找“出路”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分拣包装让“旧衣”获“新生”
2017年9月5日,由贵州慈善总会主导、贵阳市慈善总会具体实施的“织爱贵州——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项目”(简称“织爱贵州”项目)正式启动,300多个爱心捐赠回收箱逐步走进贵阳市各大社区、机关、学校和企业。一年多时间,已累计收到废旧衣物30多吨。“目前我们回收的所有旧衣物,都会首先运到这里进行处理。”在位于贵阳市二戈寨八公里社区的“织爱贵州”(贵阳站)社会捐赠物资接收处理站,“织爱贵州”项目执行负责人赵春雨说。
在一栋面积约为500平方的两层楼房里,一楼的升降机正将回收来的衣物运送至二楼,旁边的大型洗衣机、烘干机等设备也在高速运转。在二楼的工作间,5名工作人员正对回收而来的衣物进行分拣、熨烫和包装,整理出来的衣物则被整齐地挂在童装、男装、女装等不同区域。
赵春雨告诉记者,当旧衣物从回收车下来后,首先要进行分拣。通常情况下,8成新以上的衣物会被优先挑选出来,经过清洗、消毒、熨烫、包装之后,用于直接捐赠,而其他较旧的衣服,则会根据材质、颜色等进一步分类,以作再造之用。
“我们每个月至少要处理3吨左右的回收衣物。”赵春雨说,为了让回收衣物被更高效地处理,回收站特别聘请了当地5名固定工作人员。此外,每到周末,来自贵州省水滴公益之家的志愿者也会主动来帮忙。
记者在采访时注意到,正在对衣物进行包装的王大姐发现一条裤子的线头裂开了,立马拿到缝纫机上认真缝补起来。王大姐说,虽然大家捐过来的是旧衣物,但她希望通过自己用心的“打理”,赋予它们“全新”的面孔,然后再去到需要帮助的人手里。
全面普及
把“爱心”给真正需要的人
“每件捐过来的衣服都是一份爱心,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件衣服浪费。”作为“织爱贵州”项目的全程参与者,贵阳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高蓉说,可捐赠衣物被整理出来之后,会根据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需要,直接送到贫困群众手里。而那些不可捐赠的衣物,则会被送到下游企业加工成为抹布、地毯等物品,所得资金也会直接进入贵阳市慈善总会的专属资金池,用于对困境儿童和贫困大学生的资助。
据统计,截止目前,已经有2000多件冬衣送到全省各地,3000多件衣服的捐赠手续正在相继办理中。而那些卖“废料”所获得的资金,也作为助学金全部用到了对贵州10余名大学生的资助上。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们将再投入200个捐赠箱,进一步引导市民养成‘随手捐’的习惯。”高蓉说,作为贵州的示范项目,这一模式已在全省得到推广。目前,遵义、安顺、黔南等地的项目已经启动,预计在2019年,“织爱贵州”捐赠回收箱在全省的数量将超过8000个。高蓉期待着,通过该项目的持续推动,将爱编织成网,温暖那些需要的人。
新闻推荐
小小少年时,家里特别穷,在学校里读书总要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如果能有几元钱,去新华书店买一本心仪已久的诗集,对我来说,那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