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所高校被曝出学生工作“沉迷”于“APP化”:打热水、发学分、刷网课,甚至连接无线网络,都要在专门的APP上操作。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坦言:“手机上校园APP占了大多数,打热水一个APP,记录学分一个APP,跑步一个APP……但效率有时候不增反降。”
现如今,很多高校为了便于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与时俱进引进了很多校园类APP,倡导“智慧管理”。这些APP被用于学校教学、学生生活等各方面。然而,良莠不齐、过于冗杂的APP却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们的负担。
本期主持:曹雅欣
点评嘉宾:河北新闻网 邓海建
评论员吴佳珅
浙江新闻
红网 严奇
百度号 环球网留学
高杰团队律师
评论员丁慎毅
评论员杨玉龙
■委托人:刘女士
■方 式:读者来电
■话 题:我们总提倡要孩子远离网络,远离手机,远离电子产品,但是我们的教育部门不间断地推荐一款款的手机APP安装,家长和学生还要实际操作,老师还要家长或学生接龙确认。我真的不明白,难道现在的教育真的就离不开手机APP了吗?﹃扫码洗澡﹄的尴尬
在“互联网+”时代,APP的合理适度推广对于智慧校园建设不可或缺。然而,从目前洗澡、交电费、洗衣服这些琐事都要使用专门APP这一现状来看,看似高科技智能化的APP,却给人徒增麻烦。
河北新闻网 邓海建
“扫码洗澡”的尴尬在于,明明插卡就能解决的事,偏偏要“删简就繁”——打开手机,连上蓝牙,再打开APP,然后再扫码洗澡。浴室本来就不是适宜带手机的地方,这个“扫码洗澡”大概就是典型的“为了APP而APP”。从选修课程APP到交电费APP,再到洗衣服APP,部分校园APP顶着“智能”的头衔,出着各种傻瓜的错误。
苦不堪言不要紧,要紧的是“苦无处言”。校园里横行霸道的各种APP大多是强制使用、强力捆绑的,存在三个鲜明的共性特征:一是霸王性,老师说了算、领导说了算。二是利益性,诱导消费类链接防不胜防。三是混乱性,没人审查、无人监管,就算泄露信息、中毒死机或不当消费,校方也是甩手掌柜、从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评论员 吴佳珅
校园APP与学生成绩、评优挂钩。某校要求用一个体育APP记录跑步次数,并将其计入体育课成绩,这样奇葩的规定让一位同学有了惊人的发现:“我在学校里看到过一个男生拿着4个手机在跑步。”
这类高校强推APP的做法简单粗暴,“一言堂”式强迫学生使用,带着一股浓郁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做派。有些学校为推广APP更是大张旗鼓,开大会,要求每个人注册发言,并截图登记。在这些学校管理者的潜意识中,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可以随意对学生发号施令。对于那些不听话的学生,校方动辄挥舞着大棒,以评优、考试成绩不合格作处罚。如此做派,与现代高校的科学管理理念相差甚远。
﹃校商勾结﹄的利益
APP“成灾”为何层出不穷?原因在于学生群体巨大,对商家来说,真是再好不过的赚钱机遇。所以,一翻开校园APP,便会见到许多的广告,其背后也隐藏着商家与学校的利益链。
浙江新闻
在校方强推APP的表象之下,背后深层次的利益动机不可忽视。打水一个APP,记学分一个APP,跑步一个APP,连无线一个APP……让学生如此折腾的APP,校方又不傻,不可能一无所知。既然如此,APP泛滥怎么会有生存空间?
事出必有因。有的APP每次点击会自动跳出网游、贷款等广告。不少学生反映,一些APP的使用规则堪称“霸王条款”,“热水费一次最少充200元,余额不退。”知情人士透露,很多APP商家通过奖品、赞助或给回扣,让学校推广。这样看来,APP能够在校园肆虐就不难理解了。在利益驱动下,部分学校和APP商家勾结,共享学生群体这块诱人的“唐僧肉”。红网 严奇
不妨猜想,在一所学校当中,有的部门将APP开发当作本部门信息化发展的“政绩工程”。或者,为求制造亮点,原本简单的校园服务不断地加注二维码、大数据、NFC等前沿技术,不考虑其适用性和简易感。或者,粗浅地将开发APP当作一次性地“修桥修房”,看不到APP的服务价值和技术成本,甚至认为一个虚拟软件用不了多少钱。导致很多原有三期、四期的APP项目,干了一期就没了经费,有部分APP则长期停留在“1.0”的状态。
且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下,少数校园管理人员对APP开发没有持续投入的意识,片面地认为有APP就够了,根本不考虑学生群体的使用习惯及APP的适用性。他们将开发新的APP,当作吸取经费的理由,APP开发项目多也显得“工作多”,若在原有的APP上拓展,成绩则不够“明显”。﹃粗制滥造﹄的隐患
劣质APP充斥校园生活,不仅仅浪费手机内存、挤占生活空间,更可能因为其技术差、管理差,给学生的个人信息安全带来实际风险。
百度号
环球网留学
一些粗制滥造的校园APP,频频发生“学分漏记”情况,还有一些校园APP被同时要求强制安装使用,其实又没有太大的实际使用价值。而这些校园APP中包含的大量广告,更是令人不胜其烦。此外,这些APP不仅数量过多,而且质量良莠不齐,还可能潜在诸如“偷盗手机流量”“泄露个人隐私信息”等各种明显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这些过度泛滥的校园APP乱象,不只是让人倍感滋扰,从法律角度来看,事实上也已涉嫌违法侵权。简单粗暴地强制安装使用这些APP,可能涉嫌违反《消法》,侵犯大学生的自主消费选择权。评论员 丁慎毅
身处智能时代,工作和生活中用手机APP来处理事情,似乎成了不二选择,不然会显得有些和时代脱节,高校建设智慧校园的举措值得肯定。但是校园内各种APP泛滥,让学生“不堪重负”。然而,不是学生用APP就等于智慧管理。
众多APP中,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又有多少?曾有媒体做过调查,有的粗制滥造,存在不少漏洞;有的视学生市场为“唐僧肉”,投放各类奇葩广告;有的僵化管理,让学生自行承担损失;有些APP容错性低,体验不佳……这显然让校园APP管理彻底变了味,无助于改进提升校园管理的质量效率,而且无形中给学生徒增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迫在眉睫﹄的治理
在最初的跟风狂热之后,高校的管理者最应该冷静下来,从系统化、人性化的视角认真地反思:到底什么样的APP是学生们需要的?他们的生活里究竟需要多少APP?
高杰团队律师
如何才能有效治理校园APP中存在的强制使用、过度泛滥等乱象呢?除了大学生的投诉维权之外,还需要从教育管理、市场监管等多个层面,齐抓共管,共同发力。高校等教育管理部门,对于校园APP的推广使用不能过于简单机械地一哄而上、一刀切,盲目追求高校管理的APP化,应根据和结合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尤其是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校园APP的使用有所甄别、取舍,同时充分尊重大学生校园APP使用的选择权,通过积极引导相关校园APP 开发商,以优质的服务品质吸引大学生主动自愿安装使用,而不是简单利用行政权力去强制使用。评论员 杨玉龙
规避强制使用APP裹挟大学生,一则须有完善的规矩。有专家直言,APP进高校应有严格的规定和审核程序,校园APP中可以出现一些图书、公益活动的推广,但不应出现商业广告,更不能出现借贷、收费服务等内容。对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就须为高校推广使用APP立好规矩,谨防不良APP扰乱教学秩序,侵害学生权益。
二则须净化APP市场。目前大量APP进高校,从本质上而言,是移动互联网企业的一种商业模式,为避免乱象的存在,也就意味着不能只有教育部门一家发力,市场监管跟进很有必要。既要保障市场上APP的整体质量,对于进入校园的APP更须加以监管侧重,对不合法合规的坚决予以清理,以防范APP误人子弟。本版稿件采写/本报记者 曹雅欣
新闻推荐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易造成暴发流行,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