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评| 当年14岁的张雪迎饰演李玩。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电影《狗十三》的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许多被击中内心的观众,都认为自己是成长的受害者,但每一个父母也是孩子过来的,在集体关注自己“被杀死”的同时,能不能也想想,谁“杀死了”父母?
作为曹保平执导的这部青春片,显然与其他大横其道的青春片不同,它的主人公是个十三岁的小女孩,据说这也是电影名字的缘故之一,狗是小女孩的狗爱因斯坦,十三则是小女孩的年龄。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因为父母离异,少女李玩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这和每个曾经历过青春期的我们一样,无论是闪耀还是渺小,你都希望自己被看到,青春期的焦灼和无所适从,都希望有一个引领者来帮你妥当安放。
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正如李玩一样,绝大多数的中国式孩子,都是被塑形长大的,比如李玩,她一次次的宣告被漠视,家长从来不曾试图去理解她,了解她的诉求,而是根据她的表现,用一种反向的力量来塑造她。
比如明明喜欢物理的她,却因为老师说她英语不好就被爸爸送去了英语组;比如她明明不喜欢狗,却被继母送狗来分散注意力;比如她爱上了自己的小狗,走丢后,人崩溃了,却被后妈买一条同样的小狗来哄骗……
这相比那些激烈专注于爱情的青春片,更容易让每一个普通的人共鸣,因为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没有人关心你的感受,他们只看你的表现,你呈现的结果,这种共同的生命体验,就像是用他人的故事,唤起了你的记忆,许多人都从李玩的成长细节里,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细节,那种痛是一致的,所以有影评人这样说过那些无法共鸣的人,“你该庆幸你的成长比较幸福”。
但我们在回望自己曾经的痛,甚至有人开始憎恨父母的时候,能不能想想父母?每个不正确的父母,甚至讨厌可恶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时期,又是怎么过来的?
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这样的,车里,父女二人,听着《再回首》的旋律,父亲一手遮住女儿的眼睛,一面泪如雨下,这个哭反而让我更感动,一个中年人,一个成人,一个被塑形完全的人,他还可以哭泣吗?他那些被包裹严密的伤痛,又该如何释放呢?和孩子一样,父母同样是被“正确”教育长大的,所以他们也多成为了“不正确”的父母,而这种“不正确”的延续,才是教育的悲哀。
李玩后来也成为了一个懂事的人,也许她爸爸也曾经和她一样,也是逐渐成为了一个懂事的人,那李玩长大后,她有了孩子,最后是否又会成为一个懂事的人?与其感受我们自己的成长伤痛,这才是让我更恐惧的事情。
找不到小狗时,李玩安慰过自己: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正。所以后来她遇到小狗时,她没去要它,而是“还好它没有认出我。”
这或许是我们留下的美好想象,平行宇宙里的另一个自己,过上了另一种人生。封面新闻记者张路延
新闻推荐
青少年近视率高企带火视力康复市场,治疗术五花八门行业收费存乱象 花钱真的能让孩子摘下眼镜吗?
如今,很多孩子在小小年纪就戴上了眼镜,近视的低龄化、重度化问题日益严重,“小眼镜”增多现象引起社会的关注。孩子近视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