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陈曦
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为了增强学生体质,真可谓“煞费苦心”,比如推行“跑步打卡”制,规定每位学生在一定时期内必须完成相对应的课余运动量。但是,校园内也随之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奇观,“代跑业务”应运而生,并广受学生们的欢迎,代跑者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收获了一笔酬金,而被代者则是“拿金钱换轻松”,乐得逍遥自在。学生眼里近乎“双赢”的结局,在校方看来却与“考试找枪手作弊”并无二致。
据媒体报道,河南郑州一所高校规定,半学期的课余运动需达到80公里(男女一样),并经公式折算后计入期末成绩;而该校的“代跑”业务火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学生携带N部手机替N位同学完成跑步打卡任务,价格一般是4公里6块钱。而在这条新闻之下,也爆出了更多的“代跑”事件,有人留言称“太便宜了,我们学校跑3000米50元”,甚至有人表示体育测试也可以代跑,“50元包过800米体测”,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跑步打卡”意外造就了“代跑生意”的火爆,这完全出乎校方的预料;原本是想让学生走出教室和宿舍,到户外锻炼一下身体,没想到有的学生置“诚信”于不顾,把“打卡”变成了“买卖”。事实上,课余运动、体育测试皆关系到最终的体育成绩,而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体测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有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等评选的资格”,而那些“作弊者”花钱买到的好成绩,实际上已经干扰到了校内奖项评选的公平,他们若成为了最终的受益者,对那些凭本事、凭勤奋竞争奖项的同学而言,无异于一个“毁三观”的打击。如果人人都想着投机取巧,而不愿意真正付出努力和汗水,校风校纪就好不到哪儿去。
换个角度来看,以“跑步”作为课余运动打卡的唯一选项,是不是有点太单调乏味了呢?有些学生不是不想锻炼,而是更愿意打篮球、踢足球,或是参加骑行、越野跑等更有趣味的运动;若光是绕着塑胶跑道溜圈,他们运动的热情和激情无疑会大打折扣,有时就会动“走捷径”的歪心思。而个别同学因为身体状况不佳可能并不适应长跑,因强行长跑而猝死的案例,几乎每年都在发生,校方一刀切地要求“跑步打卡”其实也相当于给这类学生施加了压力,不跑吧,可能要开各种证明,还会影响到期末成绩和树先评优;跑吧,身体真的吃不消,后果可能很严重,权衡之下,选择“代跑”恐怕也是无奈之举。
试想,如果校方能在课余运动“打卡”上做出一些灵活的改变,多开辟一些运动项目,供学生弹性选择,效果会不会更好呢?当然,对于那些一意孤行,找人“代跑”“代练”“代考”的学生,一旦抓住了,就必须取消其“作弊”成绩,并在校内公示,给其他学生也敲响警钟。此外,校方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竞技比赛,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学生体质,别只在“打卡”或“跑操”上下工夫。
新闻推荐
彻底消除监管盲区和死角 我区多措并举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对重大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制
本报讯(YMG记者云全通讯员程俊)为切实做好冬季安全生产工作,近日,我区出台了《全区安监系统冬季安全生产工作方案》,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