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9岁的小雯,从12岁开始就有个烦恼,不敢穿紧身衣,睡觉时背部也不能完全贴着床面,因为她的脊柱侧弯非常严重的呈现“S”形,这个苦恼也让她越来越不自信。日前,小雯在脊柱外科做了脊柱矫形手术,不仅“S”形脊柱变直了,还长高了2厘米,小雯的妈妈一度喜极而泣。
专家提醒,脊柱侧弯是儿童和青少年的常见病,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脊柱发育,一旦发现问题,应尽早干预、尽早治疗。
1、脊柱侧弯怎么治? 新的脊柱矢状面分型方法 可更好指导手术
脊柱矫形中心专家介绍,脊柱侧弯的原因有多种:有先天性侧弯、特发性侧弯、神经肌肉型侧弯、神经纤维瘤病性侧弯等等。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目前致病原因不明,但治疗效果最好。对于侧弯角度大于40°的AIS患者一般采取手术治疗。确定矫形范围后,在需要矫形的节段植入椎弓根螺钉,然后将纵向连接棒预弯后植入,通过加压、撑开各螺钉间间距,取得侧弯矫正。但“预弯”两字就包含了很多学问,把纵向连接棒预弯曲到贴近患者未患病前的曲度,才会使得脊柱矫形后脊柱矢状面排列接近患者正常生理曲度,从而减少或避免术后矫形区域两端出现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甚至失败。
据介绍,对于脊柱矢状面排列分型,国际上以前有三种分型方法,但这些分型方法在指导临床上作用不大,什么是正常的生理曲度?如何去确定患者的正常生理曲度?还是在摸索,大部分手术如何“预弯纵向连接棒”还是凭经验,这就给手术效果造成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专家介绍,南医三院通过对中国人脊柱-骨盆矢状面的排列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分型标准——根据腰椎前凸角LL、胸腰椎转折间隙TLIP两个参数,将脊柱分成三种类型:Ⅰ型(平直腰椎型)、Ⅱ型(胸腰椎均衡型)、Ⅲ型(大腰椎前凸型)。
“脊柱侧弯了,我们常说要把脊柱矫正,但要矫正到什么程度、什么标准?”专家解释说,“我们每个人的脊柱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些人天生有点驼背,有些人天生臀部比较翘,但只要能正常活动、没有不适感,都是正常的脊柱。那我们面对出现病理性侧弯的脊柱,应该把它矫正到什么程度?有了现在这个分型,我们就有了指导。”
据介绍,首先要测量病人的骶骨骨盆角SPA,再匹配分型,然后根据分型TLIP预弯,通过手术,使病人的脊柱接近或者达到生理平衡。 “从2015年起,这种新的分型方法已经指导了我们数百例手术,目前来看,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专家表示,这种新的分型不仅可以指导手术适应症选择、手术方案设计,还能评估术后效果。当SPA和LL同属Ⅰ型、Ⅱ型或Ⅲ型中的一种,病人术后极少出现腰部不适;反之,如果上述两个数值在分属不同的分型即不匹配,就会产生腰酸痛、疲乏、久坐久站困难等腰痛不适。
2、脊柱侧弯很常见! 儿童脊柱侧弯 要早发现、早治疗
脊柱侧弯是儿童青少年中最常见的脊柱畸形,脊柱弯曲大于10°或躯干侧方偏移大于2cm,即可诊断为脊柱侧弯。多表现为脊柱侧向弯曲、两侧肩膀不等高、弯腰时单侧肩胛骨向后突出、歪脖子等姿势异常。据流行病学资料青少年脊柱侧弯全球发病率为1%至3%,其中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约为1:2-3,多集中在10岁至16岁。青春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成熟的时期,外形的异常,往往会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尤其对女生来说,心理上带来的困扰往往大于身体上的痛苦。而部分未加干预、进展较快或侧弯较为严重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胸廓畸形将会逐渐加重,进而影响心肺的正常功能。
“有一种误解,认为小孩子脊柱侧弯不能治,最好等长大了再治,这是非常错误的认识。”专家强调,不同年龄段的脊柱侧弯,治疗方法不同,随着年纪的增长,脊柱侧弯幅度越来越大,治疗难度也会增加。
在小雯的案例中,小雯妈妈表示,其实家里人早就发现了小雯的脊柱侧弯,但由于认识不足、经济条件等种种原因,导致直到小雯19岁才进行治疗,“让孩子受了很多痛苦,我非常愧疚。”小雯妈妈哭着说。
专家介绍早发性的脊柱侧弯(EOS)一般发生在五六岁,这时家长发现了,就要立刻带孩子就医,此时多数患者不需要做手术,可以采用支具进行矫形,少数进展快、侧弯角度大的患者应采用手术矫形。但遗憾的是:目前既要达到满意矫正度又要保留患儿脊柱生长难以两全,即便采用“生长棒”技术,两者仍难兼顾,且患儿可能须经历3次以上的手术才能行终末的矫形融合。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IS)一般发生在12岁左右,真正在青年期才发病的AIS往往角度比较柔和,侧弯角度一般也很少超过70°。“我们发现,严重弯曲的AIS往往是EOS被忽略,到青春期变成巨大而僵硬的脊柱侧弯。”因此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是关键。
超过十八九岁,脊柱侧弯进入成人期。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年龄段的侧弯其治疗方案可能完全不同。对于成人脊柱侧弯,“这时手术侧重的是纠正矢状面的失衡,以及椎间盘加速退变引起的疾病。手术可以矫正侧弯,但可能会使日常活动受限制,比如影响系鞋带。所以对于成人脊柱侧弯,除非患者有强烈矫形愿望改善外观,我们的手术都是以纠正矢状面排列、治疗脊柱退变性疾患为目的,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而不是强调侧弯在冠状面上的矫正度。”(方轶 游华玲)
四个动作 有助缓解慢性咽炎
如果你总感觉喉咙里有东西,咳不出,咽不下,那么你可能是得了咽炎,最好尽快去医院确诊。
咽炎是一种常见的上呼吸道炎症,其症状可表现为咽痛、咽部有异物感、吞咽困难、声音异常、食道反流、咳中带血或回吸鼻涕中带血丝,严重者有头晕头痛、乏力、嗅觉异常、口鼻异味、耳闷堵、消化不良、低热等症状。
长期坚持练习以下四个动作,可以预防和改善咽炎,保护“咽喉要道”。
提拉耳尖
方法:用双手大拇指、食指夹捏耳郭尖端,向上提揪、揉捏摩擦15次至20次。
作用:提拉耳尖可疏通经络,对咽炎、高血压和失眠均有防治功效。
提示:该动作会导致耳朵局部发红发热,有时还会有点疼痛,无需担心。
强力转舌
方法:1、舌尖用力抵住牙齿,顺时针旋转10次,逆时针旋转10次;2、将口中津液缓缓咽下,早、中、晚各做一次。
作用:舌根运动能加快咽部血液循环,转舌时产生的大量唾液对口腔及咽部有冲刷和杀菌作用,有助于消除咽部炎症。
提示:养成用鼻呼吸的良好习惯,在较激烈的运动中可采用口鼻并用的呼吸方式。可以舌抵上腭的方式,让空气从嘴角两边进入口腔,让干燥寒冷的空气经口腔加湿、加温后再进入咽部,减少对咽部黏膜的刺激和损害。
卷舌
方法:1、舌体向上向后用力卷,舌尖尽力触碰到悬雍垂(指口腔内软腭游离缘向下突出的部分)根部;2、左右摆动舌尖,坚持10秒至20秒;3、舌根有被强力拉伸的疲劳感,下颌肌肉和颌下腺有酸、胀、热的感觉,口腔内有大量唾液流出,缓慢咽下,早、中、晚各做一次。
作用:卷舌对上腭及咽部形成运动按摩,与转舌一样,可使咽部血液循环加快,产生大量唾液。
提示:在寒冷、风大的季节要在室内或避风处运动。
吐舌
方法:1、张嘴,舌尖尽量向前下伸,坚持10秒至20秒;2、感受到舌根伸展的疲劳感,腮腺有酸、胀、热的感觉,口腔内有大量唾液产生,然后缓慢咽下,早、中、晚各做一次。
作用:吐舌时口腔内会产生大量唾液,可以滋润咽喉,消除咽部干涩。舌根部的肌肉运动则可加快咽部血液循环。
提示:咽炎急性期内要终止吐舌运动。(牛国卫)
新闻推荐
微信公众号“都市快报”11月19日消息,11月18日,杭州市城管委发布“文明养犬”专项治理工作情况公告。公告内容如下:另悉,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