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
还没到周末见面,我的好朋友已经迫不及待,把她穿的新布鞋拍了照片给我看。鞋面是蓝色调,印有水墨风格的荷花图案,装饰着一个蝴蝶形盘扣,最让人惊叹的,居然是传统的布制千层底。
我很是夸赞,把照片给我的同事看。正巧这天我有位男同事也穿了双新买的老北京布鞋,他一边凑热闹抬起脚,一边还说:“这鞋灵光!穿着舒适轻便,还透气不出脚汗,穿了它就再不想穿皮鞋了。”这句话又得到了一致赞同。
说者无心,我听着,却感慨不已。真是此一时,彼一时啊。记得三十多年前我读小学时,小伙伴们除了六一儿童节必备的白球鞋,穿的就都是布鞋了。有次一位女同学穿了一双白色搭扣小皮鞋上学,全班女生满眼挡都挡不住的羡慕。现在,轮到穿皮鞋的人追着布鞋买了。
以前,布鞋哪用得着买呢,都是自家做。那些困难的时月,生活条件差,往往一件衣服要从老大穿到老小,“大穿新,二穿旧,三穿破纳透”,直至破得实在补不起来,勤劳的主妇就把这些旧衣服收集起来,抽个时间把它们洗净、拆开,剪掉拼缝接口,然后用面粉兑水熬成浆糊,把大小不一的零碎破布拼着形状一层层粘起来,往往要粘上十几乃至几十层,才成为一整张厚厚的、平整的、硬绷绷的“水布底”。把水布底按照“鞋样”剪好形状,再把多层水布底叠好,用针线固定,就叫“纳鞋底”。
纳鞋底一般都是忙里偷闲。那时候,没有洗衣机、煤气灶这些现代化工具,繁重的家务活全靠两只手,所以只能在忙家务的间歇,或夜深人静将睡的时候,抽空纳上几针。昏暗的灯光下,妈妈一针扎下、顶箍一顶、把线快速一拉的动作,线迅速穿过鞋底、摩擦发出的那种“呜呜”声音,清晰地留在多少孩子的记忆里。
接下来还要做鞋面。做一双鞋,要花一个星期,有些人家家里孩子多,每年光布鞋就要做七八双。这一双双鞋记录了妈妈们多少的辛劳付出啊。
等我稍大一些,穿布鞋的人就很少了。先是白球鞋普及,然后流行运动鞋,接着人人都穿起了皮鞋。收入逐年增加,市场也越发繁荣,高跟的、坡跟的、浅口的、满口的,各种款式,让人眼花缭乱。
谁知,三十多年之后,原来式样单一的布鞋,竟然成了时尚的宠儿,变得款式多样,别具美感。更重要的是,现代人开始强调环保、养生、天然等种种理念,布鞋因为具有透气养身的特点,受到人们的喜爱。现在穿布鞋,再也不是贫穷的无奈接受,而成为了一种时尚的选择。
到店里,各种颜色、花式的布鞋应有尽有,再也不用妈妈挑灯夜战。如果不想逛街,还可以网购,购物网站上“筛选”“推送”等各种功能,能够让人快捷而集中地进行浏览。找到合意的“宝贝”,付款后三两天就能送到家。
都说“时尚”是一种循环,这句话有道理,但不完全正确。改革开放四十年,布鞋重回人们脚底,并不是简单的循环,而是一记完美的“逆袭”。这记“逆袭”,是以社会发展、经济腾飞、物质丰富为基础的,让我们看到了短短四十年里,人们生活收获的大幸福。
新闻推荐
在公交车上发生的冲突事件,多为一时的司乘矛盾所引起。一些地方有公交公司为避免矛盾,特意给忍受无端谩骂与殴打的驾驶员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