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常回忆起19年前那个秋天。彼时,“经济发展越来越需要知识创新驱动”的观点不断深入人心,深圳取消“荔枝节”,举办首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在高交会上,马化腾带着6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跑遍了展馆,推销QQ的前身OICQ。他拿到了腾讯公司发展史上最为关键的第一笔2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时光荏苒,一批科技巨子从深圳走向世界,燃起炽热的创新火焰。
一个个科技创新巨头企业在这里成长。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3257亿元,同比增长15%。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科技巨头们依然马力十足,迸发创新能量。
一个个源头创新的种子在这里播撒。从一飞冲天的大疆无人机,到有望颠覆显示技术的光峰光电激光电视,“创客”们在这里挥洒汗水,打破“不可能”。
一个个跨界融合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微信+”连接地铁、电影院、医院等线下场景,“无人机+”布局美景航拍、农业植保、快递投送等功能,“机械臂+”畅想咖啡店、餐馆、客厅等消费级应用……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无中生有”,蓬勃生长。
40载激情岁月,深圳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总量从1979年的1.97亿元上升到去年的2.24万亿元,仅次于北京、上海,已与曾经差距巨大的香港相当。
深圳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上半年,深圳创新投入保持较快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达476.3亿元,增长15.4%。目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0年风云变幻,从老牌“创客”到科技“新军”,不变的是创新的勇气。
管理创新,催化社会治理“凝聚力”
从自动化“拉链车”连续“吞吐”形成的潮汐车道,到早晚高峰期间只允许载有2人以上车辆驶入的“多乘员车道”,再到“人脸识别”查处非机动车闯红灯……一个个深圳“网红”的背后,是城市管理的智慧与创新。
曾几何时,“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让人倍觉亲切,鼓励众多年轻人在此扎根拼搏。如今,在一系列举措作用下,经济特区不断孕育更包容更多元、充满凝聚力的城市文化。
协调组织国际植物学大会,参与光明滑坡事故救援,“U站”提供不间断志愿服务,“志愿者之城”已成为深圳的一张名片。深圳已有超过155万名注册志愿者,每年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超过12万场次。
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也让人“暖暖的”。为应届毕业生提供7天免费住宿和长期就业指导的“青年驿站”,成为不少异乡学生“深圳梦”的起点。“像回到了大学岁月,找到了“家”的感觉。”曾入住青年驿站的创客胡贤辉说。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正在深圳不断形成。
佩戴红袖章、进行反电信诈骗宣传、及时举报违法线索,快递“小哥”成为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深圳市公安局副局长李龙文说,深圳目前有快递员4万余名,积极发动全社会力量,打造群防群治守护网,有利于解决治安防控的基础性、常态性问题。
通过大数据计算,更加智能地实施潮汐车道;交通事故发生后,车子几分钟被拖走、交通秩序很快恢复……“平安与深圳市正在推进的智慧交通系统,形象一点说,相当于为城市增加几百公里道路。”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说。
经济发展需要创新驱动,城市管理、社会治理同样需要创新驱动。
“不依靠信息技术,不在管理创新上下功夫,很难想象仅靠有限的人力、物力而能高效地管理越来越庞大的城市。”深圳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思康说。
饱经沧桑的深圳河,滚滚汇入伶仃洋,见证改革开放大潮的奔涌,感受粤港澳大湾区的炽热温度。今天的深圳,迈入新时代,蹄疾步稳、扬帆启航。(完)
新闻推荐
新华社厦门10月13日电(记者付敏胡浩)由教育部等13个部委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厦门大学承办的第四届中国“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