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戈
2000年8月的一天,县城排名第一的小学校上空乌云密布,一部分老师愁容满面,有的甚至泪流满面。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分流会议,把一部分年轻的教师分流到乡下的学校,支持乡村教育。
我被分到一所离县城十二公里的镇属乡村小学。学校很小,三个老师住一间小房子,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没有卫生间。再者就是蚊子多,每天都被蚊子“吻”得惨不忍睹。
生活环境的落差之大,使得本来就不平衡的心更加烦燥。最初一周时间,我每节课都是应付式的,对学生也不关注。第二周开始,我的桌面上时不时冒出点东西来,一个苹果、一个柑橘、一根香蕉、一个粽子……刚开始如果知道是谁放的,我就叫他拿回去,当时心里想的是这也太小气了。后来,一位当地的老师对我说:“农村的孩子,那一个水果对他们来说是奢侈物,他们拿来给你,说明孩子们很喜欢你,才把自己最难得的、最喜欢的东西给你。你应该收下他们的心意,如果不收,他们会很失望的。”听了那老师的话,我觉得有点惭愧。再到教室时,我认认真真地看了看孩子们,这才发现,他们看我的眼神是那么的欣喜,我讲课时那一双双眼睛充满了求知欲。有一天下课后,一名女生跑到我身边说:“老师,我喜欢你!”这句话瞬间直触到心底那块最柔软的地方。孩子们是无辜的,既来之则安之吧!
从关注开始,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目光转向孩子们。这一关注,我发现农村孩子们的纯朴、腼腆、可爱。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每当上课涉及到课外知识时,他们眼睛里迸发出来的光灼痛了我的心。这些孩子们太可怜了,出生不由得自己选择。从此,我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农村的孩子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带;有的甚至是几个兄弟姐妹自己在家,家庭教育几乎是零。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开始对班里的58名学生逐个摸底调查,掌握每名学生的基本家庭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关怀。
邱某,全班最矮小的男生,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带8个孙子孙女在家。学习成绩1-3年级的最高分是5分,大部分都是0分。最大的爱好是捡垃圾,天天书包和抽屉里都塞满垃圾,臭气熏天,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做同桌,也没人和他玩,老师也拿他没办法。第一次和他接近时,我忍着垃圾刺鼻反胃的腐臭味,坐在他身边,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和他聊了垃圾的害处,还有这个不良习惯对他以后的影响,问他想不想改掉这个坏习惯,他最后小声地答应了。我马上动手帮他清理垃圾,还亲自帮他洗干净小手。一个人要彻底改掉陋习是比较难的。第二天,我发现邱某的书包和抽屉又塞满了垃圾,很多同学都叫我不要理他,说他改不了。我在班上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有缺点。我们班其实就是一个家庭,老师是你们的家长,那么同学们就是兄弟姐妹,要我们这个家好,谁都不能抛弃,不能嫌弃!”话音未落,立即有好多同学举手要帮忙,我成立了一个监督小组,天天帮忙监督。在课堂上,我发现邱某上课很专心,所以每节课都提问他,这样一来,他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虽然其他的知识不懂,但每课的生字都能过关。他初中毕业后到广州的某
大宾馆做了糕
点大师傅,前几
年找到
我的联系方式时,激动地说:“老师,我找了您好几年,终于找到您了,真高兴……”那感觉真的就像失散的孩子找到了妈妈一样!
杨某,一位倔强、自尊心很强的小帅哥。内向,不和同学交往。原来妈妈在他五岁时就去世了,爸爸一直没再娶,父子俩相依为命。这样家庭的孩子缺乏母爱,会把自己封闭起来。起初是问他什么都不回答,我先从肢体语言开始,上课时,有意无意走到他旁边时,我会用手摸一下他的头。刚开始,他有点抵触,把头偏一边去。我装作没发现,照做,慢慢地他就接受了,感觉到他对我和同学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拒人于千里之外。后来我经常叫他和同学一起合作干点事,安排一个活泼开朗的女生和他做同桌。半个学期后,他渐渐地开朗起来,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后来考上了医学院。现在的他开朗活泼,帅气逼人。和当初相比,简直是换了一个人。
农村的孩子最缺失的就是关爱,我把班级当成家,把全班58名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班级的凝聚力非常强,孩子们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好。在我调离时,全班学生嚎啕大哭,怎么劝都劝不停,最后是师生一起“水漫金山”。我走后,全班一起罢课,新来的老师根本控不了场,听闻此讯,我急忙请假赶回,做了一个上午的思想工作才做通。我非常庆幸,当时我能素其位而行,没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