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添宇
从学生变成老师,从年轻小鲜肉变成中年大叔,将近四十年光阴。抚今思昔,令我这老教育不由得感慨连连,求学的过往一下子浮现脑海。
懵懂的小学生活早已印象模糊,从记忆中仔细搜寻一下,依稀记得一年级的课桌是用木板搭在泥砖坯垒成的土墩上,窗子是老式木格窗,冬天糊上白纸挡风避寒。老师都是本地人,初中或者高小文凭。用十分蹩脚的土洋结合的醋溜普通话上课,很多时候用的是方言。平时极少见到体育器材,篮球算是稀罕物。这是我在村小学校读书的真实写照。
初中学校是在公社所在地,上世纪的校园一律是土木平房,建于五十年代,跟小学相比,校园面积大了,房屋多了。没有整体规划,东西两排,一字陈列。土房很破旧,据说盖房的大梁檩料是拆除庙宇退下来的材料。男生没有单独宿舍,晚上就在教室后面休息。两个简易大木凳,上面铺着从山上砍下来的木棍。人均空间狭小,有时候得侧着才能睡下。一个大通铺,最少容纳30余人。开学初,班主任总要拿尺子丈量为同学安排住宿,如果某学生要翻身,就得全宿舍齐喊“一二三”,一齐行动,方可完成。那时宿舍没有取暖设备,有条件的学生从家里带些木炭,白天生火暖自己暖别人,晚上节省木炭舍不得生火,大家挨得紧紧的,相互取暖。被褥是用旧布旧棉花拼凑而成,并不暖和,偌大的教室里,冻得人夜不能寐。白天上课冷得不行就用双脚反复蹬地,老师也默许了。外面有太阳,下了课就靠着墙根挤暖暖,或者找太阳晒。
翻开老相册,那时的毕业照留下深深的时代烙印。同学们穿着极为简陋,男生穿衣清一色非黑即灰,女生服饰色彩也不像现在这样缤纷多姿,蓝色居多。那时候的衣服,哥哥穿短了弟弟穿,姐姐穿旧了妹妹换。直到补丁摞补丁,还舍不得扔掉。裤子屁股穿烂了,从里面衬一块旧布料,缝着极其打眼的“同心圆”,一圈圈的针脚,看上去像极了打靶场的靶标。冬天贴身根本没有柔软舒适的秋裤可穿,只是把是外面的单衣裤变作衬衣裤而已。
我也穿过姐姐的裤子。一次回家,母亲塞给我一条料子裤子,灰蓝色,小条纹,好像是喇叭裤。一穿才发现裤子在右侧开衩,也已经洗得发白了,因太窄套不上身就让给我。虽然并不怎么合身,我还是幸福地穿了好长时间。
眼前,学生们穿戴色彩斑斓,千姿百态,极少撞衫,颇有个性。卡通装、卫衣、运动衫、T恤衫、牛仔款,应有尽有。季节更替,冬夏分明,衣服与时而变。至于吃饭,学校有统一的餐厅,统一的食谱,中午享用着营养改善计划提供的美味午餐,色香味俱全,营养极佳。贫困生还有生活补助。回想自己上初中,每月自带粮柴,三餐是永不变的苞谷面糊糊,稀稠不一。一周回家一次,下饭菜要管够一周。过了礼拜三,干粮吃完了,菜桶也见底了,难熬的时刻到了,蹭不到菜就吃白饭,向老师请假回家取菜,带干粮。当时那个饿那个馋啊,没经历过的人根本无法想象。一些家里困难的受不了饥饿只好辍学了。
没车没公路,大家上学回家,全凭“十一号车”,风里来雨里去。教师骑自行车的人都是凤毛麟角。现在,村村修通了水泥路,摩托车早已普及,许多家庭有了工程车、私家车。每到周末放学,校门口停放着大大小小的车辆,站满了等待接孩子的家长。家长里有的是我的学生,走过来打招呼:“老师还在这里工作?现在娃们真享福,您教我们读书那时候太苦了!”“可不是嘛!吃不上,穿不上,硬是读不下去了!”当年一起上学的同学碰到一起,谈起当年,无限感慨:“那时候就不像个学校,而现在最漂亮的地方是学校。跟做梦一样,变化太大了,找不到当年的影子了!”(E)②
新闻推荐
“不限流量套餐”更名后 达量仍限速 中国移动下发通知,要求停止“不限量”传播;“流量不限量”曾被工商认定为虚假
新京报讯(记者马婧)10月9日,记者从中国移动处获悉,公司已经下发通知,要求在大流量资费产品中停止“不限量”传播,将各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