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长安的七夕

来源:西安晚报 2018-08-12 00:00   https://www.yybnet.net/

□周媛

长安的七夕,已经绵延2000多年了。

七夕的夜晚,仰望星空,有两颗星特别明亮: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对视,仿佛有了生命。传说这一天,成群的喜鹊从四面飞来集结于此,在两颗星中间搭起弯弯的鹊桥,天上的牛郎与织女急切地奔向对方,相拥相依,诉说离愁。

而在民间,在乡村的瓜蔓旁、葡萄架下,侧耳,能听到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声音。

七夕是长安的,长安是牛郎织女的故乡。

长安城的西南角,有一片昆明池,水波浩淼,一望无际,如今它是西安人休闲游玩的去处,只是池的两岸少了牛郎织女的身影。

站在丰镐遗址——长安斗门登高远眺,东南方是一片平坦而广阔的洼地,它西起马营寨、张村,东到梦驾庄、万村,南接细柳塬北部的石匣口村,北至高阳原上的眉坞岭。这片广阔的洼地,大约有10万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昆明池遗址。公元前120年,也就是汉武帝称雄的2000多年前,昆明池建成,其东西两岸曾分立两个石人,至今保存完好,被认为是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依据。自汉代起,牛郎织女的美妙传说便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唐德宗贞元14年(798),长安百姓修织女庙设案供奉,千百年来香火不绝,后古庙被夷为平地。

每逢七夕,长安的老百姓便认为牛郎、织女就会从天上回到人间,在长安斗门南沣村(位于昆明池遗池),乡民们自筹资金建有一座小庙,取名“石婆庙”。庙里供奉的石婆像就是曾伫立于昆明池畔的织女,距她一里多地,有尊石爷像,他正是牛郎。历经岁月的沧桑,汉代的昆明池早在唐时干涸,两尊石人四处飘零,但始终没有离开长安,至今依然相守。

因为有石人,有牛郎织女,长安人的精神里多了浪漫的成分。看啊,七夕这天,四里八乡的人们早早汇集于庙前,他们敲锣打鼓,给织女牛郎带来各种好吃食,妇女们轻轻抚摸织女的脸庞、双手,祈求自家女子长得漂亮,手如织女般灵巧。

长安的七夕,在农家女的巧手里。从汉至今,风俗依旧。

节日,总是跟时代发展勾连。汉代,经济发展,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繁荣,为节日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七夕节可以说是两汉时期最为重要的节日。

夏夜,繁密的星光组成的一条白茫茫星带横贯南北,古人把这条星带称为“天河”(即今人所知的“银河系”)。相传农历七月七,从皇宫到民间,全城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三五成群去看织女渡河与牛郎相会,场面非常壮观。

“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七夕,是女儿的节日,是乞巧、斗巧的盛会。话说唐太宗与妃子们每逢七夕都要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煞是热闹。在民间,还有专门卖乞巧物品的市场,里面车水马龙,人如潮涌。月夜的百姓家,院中置一桌,上摆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加上鲜花几朵,插瓶中,花前放一小香炉。此刻,少妇、少女们已斋戒一天,沐浴停当,于案前焚香礼拜后,一起围坐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这叫拜织女。白天,则要漂针试巧,以盆钵盛水,面向太阳,水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如果银针能漂浮在水面上,就说明姑娘心灵手巧。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长出一寸长的芽,再用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生花盆”,以此求子。还有用树液洗头发,用花草染指甲,使节日充满美的意境。

汉代的长安,还有“七月七,晒棉衣”的风俗。汉建章宫之北有太液池,池西就是汉武帝的曝衣阁。七夕已入伏,光照强烈,这天,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都要将自家衣物拿出来在太阳下暴晒,以期赶走病魔灾难,求得平安健康。而有些读书人也会晒书,以显示自己学识渊博。

七夕,更回味在诗经、汉乐府和唐诗中。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最早记载牛郎织女故事的就是《诗经》中的这首《大东》。这首诗说的是天上的天河,用作镜子也该有光。三角排列的织女星,一天到晚不停摆动着梭子织布,却怎么也织不出纹章。而那明亮的牵牛星,也不能用来驾车箱。何故如此?据任昉《述异记》记载:织女乃天帝之女,一年到头忙于织布,十分辛苦,天帝怜其独处,将她嫁给河西的牵牛。他们婚后贪欢废织,天帝发怒,便将织女遣归河东,只让他们每年相会一次,这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另一个版本。

对牛郎织女故事写得最美妙的当属《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它能一直流传至今,足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说到唐代诗人崔颢,人们首先想到那首著名的《黄鹤楼》,其实,崔颢的《七夕》,对长安妇女穿针乞巧风俗的描绘也堪称一绝:

长安城中月如练,

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

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

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

河汉三更看斗牛。

而唐代诗人祖咏的《七夕乞巧》更生动: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究竟织女渡河谁曾见过?乞巧谁能得巧?唐代诗人并不刻意考证传说的来历,而更多地把它当成故事传颂。

就连大诗人杜甫也写过一首《牵牛织女》:“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诗人将七夕节时,姑娘们装扮一新,拜星乞巧、以蜘蛛结网试巧的过程描述得十分真切。诗中说,既然谁也未见过织女牛郎在一起,那么为什么人们要来拜星乞巧呢?杜甫解释少女的心理说:“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未嫁的姑娘担忧婚后生活能力,于是抓紧时间学习纺织针线,不敢有丝毫懈怠。

七夕少女拜星乞巧的同时,也是少年才子赋诗扬才的好机会。唐代诗人林杰(831—847)小时特别聪明,六岁能赋诗,出口成文,下笔成章,卒时年仅十七。《唐诗纪事》中记载,林杰五岁时被唐中丞招入学院,恰遇七夕节,有人让林杰赋诗,以试其才,林杰持笔一挥而就一首《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唐中丞读后,赞叹:“真神童也!”

唐玄宗这位风流天子对七夕节也非常重视,他在宫里建有一座“乞巧楼”。《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这座乞巧楼是宫中以锦缎结成的楼殿,高达百尺,可坐数十人。玄宗命人在楼上陈列瓜果酒炙,摆设坐具。为宫中妃嫔各赐九孔针、五色线,在月光下穿过者为得巧。乞巧后,演奏清商妙曲,欢宴达旦,以致城中士民之家都仿效宫中乞巧。诗人王建在《宫词》中就有“每年宫里空针夜,敕赐诸亲乞巧楼”的佳句。

七夕是浪漫深情的节日,它见证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而李杨的爱情又给七夕抹上一丝凄凉的色彩。一千多年前的某个七夕节,华清宫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一年,唐玄宗与杨贵妃来到华清宫,住在长生殿。杨贵妃忽生伤感,玄宗问其故,贵妃说:“妾览前史,每见时过境迁,秋扇抛残,怎能不为之伤情呢?”杨贵妃担心,那些皇宫妃嫔,年轻时以美色悦人,人老珠黄就往往色衰而爱驰,遭到无情抛弃。杨贵妃的衷曲深深打动唐玄宗,他们遂互相盟誓,生生世世不分离。这一情景被白居易的《长恨歌》记录下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只是李杨盟誓之时,已埋下“安史之乱”的祸根,杨贵妃落了个马嵬坡自缢的悲惨结局。

长安的七夕,记载着帝王的过往,更多地则流淌在老百姓的生活中。

我的老家在长安乡下,小时回家过七夕,除了听老辈人一遍遍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是跟着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

我奶奶虽是小脚,但轧花、纺线、剪窗花、酿稠酒、擀长面样样拿手,我问她跟谁说的,奶奶总笑说:“织女下来教的,织女最巧了。”我们信以为真,便到处寻:织女在哪呀,咋找不见?乡下的女人还教娃们唱:“巧芽芽,生的怪。盆盆生,手中盖;七月七日摘下来,姐姐妹妹照影来。又像花,又像菜,看谁心灵手儿快。”劳作在土地上的妇女们,就是靠着一双巧手安身立命,不断向生活学习,人生才有滋味。

上学了,老师教我们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莹。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那轻盈传神的韵味让人无限神往,回味不已。

中国的传统节日往往离不开美食,如端午粽子、中秋月饼、元宵汤圆、过年饺子等等,然而七夕展示的多是时令鲜果、家常饮食,它更重视乡情、亲情、爱情,它驻留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

2000多年了,长安的七夕从未远去,它是我们心灵的节日。

新闻推荐

“遇见”作者

毕淑敏著湖南文艺出版社入暑,捧着毕淑敏的《非洲三万里》消夏,书中夹有彩页,毕淑敏依旧胖胖的脸庞,平和的目光,与一群...

相关新闻:
忆父亲□农璐榕2018-08-11 10:25
当兵的大哥2018-08-12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长安的七夕)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