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农业大学学生发帖称,学校在浏阳实习基地种的玉米、棉花等科研成果被当地村民偷盗。
梳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首先还是有必要对某些广为传播的说法加以澄清。比如说,之前网上就流传称此次玉米被盗“损失超千万”,对此校方的正式回应中坦言,“千万的这个说法是没有计算依据的”;而除此以外,还有诸如“老师十年心血毁于一旦”“学生们无法毕业拿到学历文凭”等等表述,多多少少也有渲染悲情的嫌疑……当然,考虑到此事最初是由激愤的学生们以“网曝”的形式捅出,表达上有些“用力过猛”,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
实际情况是,此次被村民损毁的试验田约占全部玉米试验田的30%,被盗的玉米棒已大致被追回,同时校方也调整了有关学生的毕业论文方案以保障其顺利毕业。罗列这些基本事实,并不是说此次“事故”损失不惨重、教训不深刻,而仅仅只是为了表明,事态并没有到穷途末路的地步——毕竟,公允看待此一玉米实验项目的学术成色、价值位阶和利益损耗,是形成公允评价和理性反思的基础。
剖析此次科研玉米被盗事件,不少人都归因于作案村民愚昧无知、爱占便宜的人性劣根。不得不说,这些判断都是正确的。但与此同时,我们同样也该看到此事中暴露出另一些“问题”,那就是学校和师生情感的疏离、科研基地与乡土世界连结的隔离。据悉,类似的盗摘曾发生多次,校方却一直不以为意。这种懈怠态度,显然与师生们如今义愤填膺状态相去甚远;而同样令人遗憾的是,浏阳教学科研综合基地尽管与周边村庄毗邻,却几乎就是一块“飞地”。因其并没与周围村民多走动、多沟通,故而也就没有可能彼此相识、相互支持了。
校方没有充分理解师生们的关切,没有正确评估他们的心血付出和愿望执念,故而也就没投入足够力量进行安防来守护师生们的“事业”;而对当地村民们而言,科研基地里尽是些“身边的陌生人”,由一种距离感、隔阂感出发,往往会生发出强烈的“内外有别”意识,甚至会转化为一种排外性和侵占欲。而科研玉米被盗,则再次提示相关学术研究机构,要更多亲近乡土世界、多走进本地的社群圈子,而不是总将自己隔绝其外充当一个“外人”。 (然玉)
新闻推荐
本报讯(YMG记者史崇胤通讯员曹杰李娜)近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根据车流量的变化和市民出行需求,对部分路段信号配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