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钟
偏是这红孩儿,不但名字取得有趣儿,性格、行为也着实耐人寻味。父母的基因好,家庭背景好,自己本领又高,他可不就是一个“牛哄哄”的“红孩子”吗?
这小家伙儿在编造谎言欺骗大善人唐僧的时候说的那些话,其实很有趣:“……我祖公公姓红,只因广积金银,家私巨万,混名唤做红百万。年老归世已久,家产遗与我父。近来人事奢侈,家私渐废,改名唤做红十万,专一结交四路豪杰,将金银借放,希图利息……”童言无忌,虽然他是在撒谎,可这谎言也不是凭空而来的,必然是有所根据的,这应该就是他们家的发家史和现在的真实境况。
牛魔王发家之后就混迹江湖,狐朋狗友,花天酒地,不顾家庭;铁扇公主虽然一身本领,可是架不住老牛有了外心,自己一个妇道人家,既管不了丈夫,也管不了这小家伙儿。这小家伙生在这样一个问题家庭,在溺爱与逆反的双重作用之下,还有个不出事儿?
你瞧瞧这小家伙儿,把个周围的山神土地给折腾的:
“一伙穷神……都披一片,挂一片,裩无裆,裤无口的……少香没纸,血食全无,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还常常把他们“拿了去,烧火顶门,黑夜与他提铃喝号。小妖儿又讨什么常例钱。”“正是没钱与他,只得捉几个山獐野鹿,早晚间打点群精;若是没物相送,就要来拆庙宇,剥衣裳,搅得我等不得安生!”
这个无法无天的小少爷,不闹着吃唐僧肉才怪!
好在,我佛慈悲,这熊孩子又命好,被观世音菩萨收了去,做个善财童子,带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儿,一辈子笑嘻嘻地,估计是永远也长不大了。这样的结局,挺好玩儿的。
至于那个狐狸精,本来想找个靠山,结果……呵呵,唉!
也许,她本来可以不死,可偏偏又遇见了猪八戒——多少女妖精,都死在了这呆货的铁耙之下。我就不说了,命不好啊。
这正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叫你牛,牛什么牛!不做好事,焉有好报?!
《西游记》里,作为村长、保长的山神土地,一般都是一副神仙、妖魔都得罪不起的怂样儿,可这一次收拾牛魔王一家子,却是玩了命地往上冲,看样子真是给牛氏家族压迫得太狠了——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蹬鹰。对此,牛公子们,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说句题外话,火焰山土地的行为,除了出口他娘的恶气,似乎更多的是抓住机会、拼命表现、立个小功、快点结束上山下乡的苦逼日子,“赦我归天,回缴老君法旨”。要不然,整日抬头不见低头见,谁敢如此决绝?
不过,戏剧性的是,眼见着老牛一家子土崩瓦解,这位火焰山村长不失时机地说:“大圣,趁此女深知息火之法,断绝祸根,还他扇子,小神居此苟安,拯救这方生民,求些血食,诚为恩便。”看来是财贝动人心,宁为鸡头不做凤尾——毕竟,回去,也还是一个卑微、清贫的小道人。
为了老牛这一家五口,吴承恩不惜笔墨地写他们的所做作为,从第三回到第六十三回,横贯大半部书,不但没有赶尽杀绝,竟然还安排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牛爸归佛祖;牛儿归菩萨;牛妈不仅要回了扇子,还最终修成正果,经藏中万古流名;牛弟也仅仅断了一条牛前腿。
特别是他还安排了这样戏剧性的一幕:
大结局的时候,面对押在一旁的罗刹女,行者道:
“那罗刹,你不走路,还立在此等甚?”
……
又道:“老孙若不与你,恐人说我言而无信。你将扇子回山,再休生事。看你得了人身,饶你去罢!”
这泼猴可是铁石心肠啊,怎么忽然间心生悲悯了?
转念一想,就明白了:要不是这泼猴参加了取经大业,兄弟还是兄弟,嫂嫂还是嫂嫂啊。这回可倒是好,兄弟反目,一家五口,全毁在自己手上了!
再狠,不也得有点恻隐和愧疚?
《西游记》里,若有一处令人泪落,就是此处!
新闻推荐
程序公益广告指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的广告活动。公益广告具有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