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北京持续近一年的整治无名路专项工作近日结束,全市1006条道路不再“无名”。“葛宇路”事件去年7月曝光之后,北京市开始彻查无名路。从去年8月起,开展整治无名路专项工作,分三批对无名路进行命名。
一年时间,1006条无名路有了名字,这效率值得肯定。民众因此获得了便利,叫外卖、送快递不用再为描述不清地址着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恢复了一批老胡同的旧名。这是一桩民生与文化兼顾的好事。
在这一年中,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肯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无名路之外,一路多名、有名无牌等乱象也得到了举一反三式的治理。同时,规划部门负责人表示,已将无名路纳入日常管理,今后将制定新的地名管理办法,从根本上避免有路无名的现象。
治理不可谓不彻底。但是我要克制一下点赞的冲动,因为有一个“为什么”不得不问。
“葛宇路事件成了解决无名路历史欠账的第一推动力。
这些无名路大都是历史欠账,为什么直到“葛宇路”事件才引起重视?
虽然迟到的解决也是解决,但在迟到的时间里,这些无名路已经给居民带来了切实的不便。他们理应得到一句诚挚的“对不起”。如果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波,会不会迟到更久呢?
我知道,这样刨根问底会使人感到不舒服,但无名路只是公共治理中众多痼疾之一种。无名路带来的启示不局限于无名路本身。
无名路事件的圆满解决,说明只要有一个推动力,许多貌似无解的痼疾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解决。关键就在这个推动力。
研究如何让城市变更美好,就是要解答推动力从哪儿来,以及推动力如何起作用。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推动力,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当然,不鼓励把每个发现的问题都搞成行为艺术,可以打电话、发微博。
不过很多时候,推动力并非不存在,而是力量太小,推而不动。一千多条无名路,很难想象此前没人反映过。只是当舆论热点出现,零星的声音汇成一道洪流,才推动了全局性的改变。
这些年来,舆论已经成为推动公共事务一支重要力量,各方对舆情也越来越重视。但是很多舆情的诱因,其实是相关部门日常工作的缺失。对于这样的舆情,亡羊补牢补得再好,都难以赢得喝彩。再多的事后重视都不如防患未然。
比如,无名路并不是北京独有,而是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没必要每个地方都等着自己的“葛宇路”事件出现再行动。在实际中,无名路缺少的不仅是名字,更是管理,很多无名路沦为垃圾堆放地、停车场。群众利益无小事,不妨从无名路抓起。
新闻推荐
孩子要上一年级了,家长紧张到睡不着 其实,听不懂、记不住、写不好是六七岁孩子的特点,而不是缺点
幼小衔接第一步是适应第一次坐在教室里上课、第一次写作业、怎么回答老师的问题、放学老师交代了什么事情……懵懵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