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红
前一段时间,孩子离家出走、寻找孩子的信息刷爆朋友圈。作为一名心理工作者,在为孩子祈福的同时,我在想,孩子必须用这种过激的行为来获得爱吗?孩子在离家出走前,会有很多的信号,父母有用心地关注过吗?这是可以提前预防和避免的!多年的青少年心理辅导中,我发现有偏差行为的孩子,多曾有离家出走的念头,也有的孩子已经实施过或多次离家出走。曾经有一个孩子带我到离家出走贴吧。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信息,有“无论外面的环境有多恶劣,也比这个冰冷的家好过”;有“马上第二次离家”;有“离家出走5天了,爸妈都不找”;有“18岁了,有过无数次离家出走的冲动,今天终于想好了”等等......震惊之余,我想作为父母,是时候关注孩子的心理动态了!
要了解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呢?离家出走的孩子大多处在青春期。青春期本来就称为矛盾期和危机期。他们缺乏自我认识,敏感多疑、自制力差;易激惹,爱走极端,过于冲动;渴望被人理解,又内心封闭,种种烦恼无处申诉,更没办法释怀;处在多梦的年龄,好奇心强,向往更广阔的天地,却又被管得很紧;繁重的课业让孩子不堪重负,想逃离;社会的诱惑太大,比如交了社会上的朋友;人生没有目标,前途渺茫,看不到未来等。除了他们自身的原因外,更直接的促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是与父母恶劣的关系和压抑的家庭环境。比如:父母经常吵架、冷战,家庭气氛压抑;父母过于粗暴、苛刻、包办的教育方式引发的亲子冲突不断或孩子沉默抵抗;父母过高的期望让孩子不堪重负;亲子间长期无法顺畅沟通;在父母娇宠迁就下,养成孩子肆无忌惮的要求,一不如意就离家出走相要挟等。这都是造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
从孩子的表现识别其行为目的
避免和预防孩子离家出走,除了参考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还需要了解下,孩子离家出走前会有哪些表现?这些表现背后的行为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识别?我们的孩子不是生来就叛逆,他们在生命之初只有对关怀和尊重的需要,也就是无条件的爱的需要。最初他们会用正向的行为来获得,当正向的行为被家长视而不见时,就会用负向的行为,比如骚扰和懒散的行为来获得。父母们是否记得,孩子在刚上小学的时候,让他独自在房间里写作业,他会一会儿出来喝水、一会又出来上厕所、一会儿又要吃点水果等等,如果父母感到被骚扰,认为这是孩子坐不住和注意力不集中,那就大错特错了,孩子只有一个行为目的———获得关注,他的潜台词是“看看我、看看我”。类似的行为目的,如果家长没有能力解读,孩子就会出现第二个行为目的———争取权利。怎么识别呢?他经常说的话就是“凭什么?”潜台词是“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当孩子争取权利的行为目的没有被识别和给予尊重,或者父母用更大的权威来压制,孩子就会出现第三个行为目的———报复。识别的方法是,经常说“我就这样,怎么了?””你是怎么对我的?“他的潜台词是“你伤害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其实,孩子已经在与父母的互动中,先体验了更多的伤心、痛心了!当家长只关注事件,对孩子的感受视而不见的时候,孩子的报复心理就点滴酝酿了。离家出走,也有报复的心理存在。如果这时候,家长依然没有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而是以牙还牙,情绪、情感绑架孩子。那么他的第四个行为目的就出现了———自暴自弃。怎么识别呢?孩子会有我行我素、视父母如陌路、逃学、网瘾、早恋、离家出走等行为出现。遗憾的是往往到了这个时候,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那么容易让孩子归位的。除了家长自身的努力,不轻易放弃,即使微不足道的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外,还需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四个行为目的,贯穿孩子出生到青春期。这个漫长的过程,给了父母足够长的时间去读懂他,去调整与孩子的互动,避免孩子极端偏差行为的产生!家长越早重视和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越能早帮孩子积极建设自己的人生。否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孩子所有偏差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父母的爱。爱是关注孩子这个人,而非自己的评判;爱是理解孩子的感受,读懂并尽力满足他的心理需要;爱是孩子偏差行为消失的唯一答案。学会爱,是父母最重要的功课!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叶昊鸣徐博)大学毕业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去年他们的就业状况如何?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11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