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近日,某地政府发布一则针对“临猗苹果滞销”不当营销方式的声明,引起社会关注。据调查,当地多家电商营销所选用视频、图片均拍摄于几年前,有的还采用“摆拍”方式,刻意营造果农贫苦形象。临猗县政府在声明中称,个别平台采取不当手段取得了加盖当地乡、村及果业部门公章的材料配合宣传,且陈述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大多平台蓄意夸大果品滞销严重程度,造成苹果价格不合理波动。
通过网络爱心助卖,可以唤起公众善心,让消费者购买到物美价廉的滞销产品,本是一件双赢的好事。然而,部分商家却滥用公众同情心打“悲情牌”,举着“滞销”的旗号投机取巧,这种 “夹带私货”兜售商品的行为,无疑是对公众善心的愚弄和欺骗,让人们的善心蒙尘。殊不知,一旦透支了社会信任和人们的同情心,当农产品真正遭遇滞销、果农确需援助时,网民可能会怀疑甚至忽视,进而让需要帮助的人“躺枪”,成为商家不当营销策略的受害者。
滥用“悲情营销”有触犯法律的嫌疑。如果店家掺杂大量虚构情节,陈述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则是虚假宣传行为,会给消费者带来错误认知。若消费者基于该认识购买了果品,从法律意义上看,无疑消费者的知情权被侵害。倘若造成消费者财物损失,“悲情营销”的营销行为涉嫌欺诈,则已触碰了法律底线。现代市场经济强调诚实信用和守法经营,若任由虚假营销泛滥,会扰乱市场秩序,破坏法律权威,侵害消费者利益。
网络平台并非“法外之地”。理应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监管,严厉整治,铲除“悲情营销”赖以生存的土壤。比如,相关部门可出台规范商家入驻网络平台的实施细则,对入驻电商加强排查、把关,杜绝其冒名开设账户;对商家开展营销活动,要严格审核,避免商家运用互联网平台发布虚假信息。一旦有虚假“悲情营销”事件发生,有关部门要及时介入,加大执法力度,对扰乱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予以严厉查处和惩戒。此外,商家要树牢法治观念和诚信营商理念,尊重市场规律,生产和销售质量过硬、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让消费者真正喜爱、真心愿意购买。若真遇到困难,也应秉持透明、诚信的原则寻求帮助,莫让善心因“悲情营销”而蒙尘。
新闻推荐
当潜藏的安全隐患不断累积,最终损害的将是企业和行业的信誉“网约车安全吗?”面对出行选择,一些乘客会有如此顾虑。近日,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