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三假期即将到来时,听闻长居广东的黄承基教授要回德保老家祭祖探亲,还顺便给几个文字爱好者带来他最新出版的诗词作品《乡愁德保》的消息,我既激动又充满期待,急切盼望早日读到黄教授的新作,体会多年在外工作的他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黄承基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一级作家,当代诗人,文学评论家,诗集《乡愁德保》是他的新作。在他到德保的当天,我就拿到了这本书,并第一时间埋头阅读。《乡愁德保》共有136首诗,我作为一个读者,都被诗集里那股烈酒般的乡情陶醉,一首首蘸满乡愁的诗作凝聚了诗人满满的恋乡情愫。只有用心去读,用情去品,才读出诗歌的韵味,感悟诗歌的灵魂。
一方水土一方人,在每个人的血脉里面都浸透着故乡的味道,一山一水,一草一花,一土一石。亦或是故乡留给我们的印痕,如语言、习惯、风土人情等。当我们走出故乡,久居外地,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曾经,变成了最纯粹最浓重的一种思念。《乡愁德保》里,诗人“跨过小半个中国﹨像个出土的哑蝉﹨一颗心已薄﹨薄得迎光一照可见血丝﹨薄得只想拥抱﹨故乡的河”——浓浓的乡愁挥之不去。德保的鉴河,故乡的河,是母亲河,更是生命之河。“茫茫如雪的往事里﹨我依然是河边一缕孑然行走的淡影﹨而她永远是我﹨花样盛开的乳房”。虽然时过境迁,心却总是穿越时空,飞到故乡,去温暖千里万里之外的孤独的游魂。“抬头,景仰她的凛然﹨低首,沉思它的旋律﹨而今,我清楚地知道﹨我的民族,为何坚守住这边陲﹨为何栖于这山脊。”云山,故乡的山,历史的见证,家乡的骄傲,民族的自豪。
诗人的乡愁除了故乡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更多的是源于对亲情的缅怀。“一开始她以花的形式出现﹨春天因她而美丽﹨后来因为有了我﹨她成为树干。”在诗人的记忆里,母亲美丽、温柔、无私,她的伟大与坚定,点点滴滴都渗透在孩子成长的岁月中。后来“被太阳烤黄肌肤被风雨镌深皱纹是你﹨会爬树会拉犁能编几句山歌是你﹨升出地垄蓬松的头发粘着几根草屑是你。”母亲的岁月,是在一轮轮的流年里渐行渐远,淡去了年华,增添了霜鬓。诗人坚信父亲是天,“父亲的话,记录下他的所思所想﹨以及把天下父亲的状态﹨提升到了触摸天的高度。”父亲是诗人赖以生存和延续的天。精于土木行业的父亲,帮村里人造房子、打木床、做木箱,“沿着墨斗那条直线﹨准会瞅见父亲的眼睛﹨父亲的河流﹨倾泻刨花”。很形象,一个在不远处偷窥嫁妆的女孩,以及家乡那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就堆叠在父亲敲凿装钉而成的箱床桌椅中……
家是每个人永远的港湾,虽然简陋,却充满童年的梦想。“落日尽头﹨有个小屋﹨阳光恣意进入﹨温暖从脚下升腾。”诗人的家是一个小屋,充满阳光的小屋,简单重复着“咚咚”的敲门声,也许有一天世界真的沦陷,“这里仍有一个孤岛可栖身﹨那一盏灯,亮着﹨照耀熟悉的﹨敲门人。”读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到尽管离开故里几十年,诗人的心里还住着一个“家”,根深蒂固。家在心里,根在故里。
新闻推荐
早报讯昨天,中国海洋大学第一届“讲述美丽中国”校园微课设计大赛在崂山校区举办。这次大赛由中国海洋大学团委和党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