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防止儿童玩游戏的软件,大多采用限时的方式,家长在后端设置游戏时间。但随着孩子对设备的熟悉和年龄增长,自己可能会卸载这些软件。浙江大学研究人员近日研发出一种新软件iCare,该软件可通过手势操作识别使用者是成人还是儿童,从而帮助解决智能手机时代“熊孩子”沉迷手机的难题。
控制未成年人沉迷游戏,应当成为游戏产业内在的责任,这一点并不缺少社会共识。但一直以来,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反对者和限制者,而游戏开发商、运营者却是例外。原因很简单,没有人愿意自我割舍利益,把“上帝”拒之门外。
走出“防沉迷”困局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在孩子、家长、网游企业、监管部门之间尽快达成一种建立在理性之上的默契。家长要做好榜样,自己先不玩或少玩;孩子也要懂得沉迷的危害、长辈的好心。对企业来说,要明白如果一味追求收益而无视社会效果,由此触发的公众反弹很可能使自己的社会形象“受损”而影响盈余。作为监管部门,则应当依法运用既有法规来约束网游企业,引导企业为孩子成长贡献更多正能量。
为了让未成年人养成健康的游戏习惯,采取技术手段引导未成年人预防沉迷、加强自我节制合情合理,也是网游企业应尽的义务。当然,技术手段也有其局限性,简单地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并把未成年人防沉迷的责任都推给网游开发者也不是理性的做法,我们更要思考如何把网游产业纳入法治轨道。
一方面,要补上法律法规的短板,明确网游企业开发、运营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要健全网游行政监管与司法维权的机制,用行政处罚、民事索赔、公益诉讼等利益制衡机制,倒逼网游行业自我规范,真正为大众提供健康优质的产品与服务。
针对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问题,有关部门理当承担起监管责任,尽快制定游戏分级制度,用更全面、更严厉的监管措施督促网游企业改进及完善相关产品。而网游企业也要肩负起社会责任,不要让产品的“荣耀”变成让人诟病的“迷药”。(吴学安)
新闻推荐
记者17日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指令凉城县人民检察院:将“谭秦东损害鸿茅药酒商品声誉案”退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并变更强制措施。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公安机关、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