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与同事闲聊中,我说“现在的酒饼都是‘化学\’的,中草药制的土饼难找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同事说他老家还有人自制土酒饼,于是我叫他弄来一些。说到土酒,不禁想起小时候父亲自己酿酒的事。
过去,在农村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酒养骨,米养肉。”大概是因为做强体力劳动的缘故吧,我父亲笃信这句话,所以他也喜欢喝酒,几乎“无酒不成餐”。不过父亲酒量不大,一餐一二两而已。那时候没有钱买酒,父亲喝的酒都是自己酿的,很醇很香。我也相信酒能健体强身,故从不反对父亲喝酒。父亲虽然自己爱喝酒,可他却从来不让我喝酒。父亲说:“你是读书人不能喝酒,不然头脑坏了,记不得老师教的书,不好。”一说到“头脑坏”,我是最怕的,那时候,我最担心读书成绩跟不上别人。
父亲不让我喝酒,可他也想办法让我沾上“酒”光。一次,我放学回来,见到父亲煮好一大锅大米饭。他笑眯眯地对我说:“今天爸爸煮干饭准备做(酿)酒,你就拿碗来打着吃吧。”父亲见我愣着,又说:“你能吃多少尽量吃,你吃得越多酒就越熬得多。”父亲的话我信以为真,放下书包,打了一碗米饭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吃了一碗后,再打第二碗,不过刚吃几口就打饱嗝,吃不下了。
“那你去玩吧,玩够了回来再吃。”父亲见我吃不下了就这么说。我一溜烟跑出门,找小伙伴玩耍去了。等天黑时分回来,又见父亲打一碗米饭留给我。父亲叫我吃了才睡,我对父亲说:“爸,您还是拿去酿酒吧。”这时父亲告诉我,在我出去玩的时候,他已经把土酒曲和米饭拌好,并且装入坛中封好了。这碗米饭是特地留给我吃的。
父亲一切都为我着想。据母亲说,这大米是她节约下来让父亲酿酒喝的,好有力气养家。可那时候因为缺粮,米不多,父亲总是舍不得用来酿酒。经母亲多次催促后,父亲才勉强动手把米煮了,可他想到我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也特别爱吃米饭,就编造谎言,说:“米饭吃得越多酒就越熬得多。”我因年纪小不知底细,信以为真,就敞开肚皮吃起来,幸亏人小吃不了多少。
这事蕴含浓浓的舔犊之情,我一直铭记心底。长大以后,我曾经就这件事问过酿酒的人,被告知:“没有这回事。哪里饭吃得越多酒就越熬得多呢?你想想,假如你把米饭吃完了酒从哪里来?”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是为了我的口福而编造了谎言。这谎言多么美丽啊!要知道,那时缺粮,能吃上一餐米饭是很奢侈的。
回过头来说父亲酿酒。父亲把酒曲和米饭搅拌密封发酵半个月后,就开坛准备蒸酒了。至今我还记得父亲开坛时,那股浓浓的芳香味在房子里弥漫的情景。父亲满面笑容,我也陶醉,父亲说:“酒糟芳香是发酵得好的缘故,而且酿出的酒量也多。”
父亲开始熬酒后,我喜欢听酒从蒸锅流到酒坛里的声音。我学着父亲俯下身,用耳朵贴近酒坛去聆听,此时一种“叮咚叮咚”的声音从坛里传来,清脆悦耳,又有节奏,像一曲轻音乐,令人振奋。父亲久不久轻轻掀开坛盖,用一根小竹枝制成的“酒勺”伸下去,打一小勺上来仰脖子喝下。父亲这是“尝酒”,他通过这样的方法控制酒精度,认为可以了就停止蒸酒。
父亲酿酒编造谎言,我被“蒙骗”了很久,长大后才知道父亲的用心真是“良苦”。
如今父亲已远离我们而去,每当想起父亲酿酒的事,就有一种亲切感。父亲的谎言编造得天衣无缝,“蒙”了我大半辈子,多么深沉的父爱啊!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宋伟刘晶在这个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手机已经离不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了,随处可见的“低头族”越来越多,看微信的、刷微博的、逛淘宝的、看电视剧的……但过度使用手机正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