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辉
李宗盛那首《山丘》被众多“老男人”奉为经典。“越过山丘,虽然已白了头。喋喋不休,时不我予的哀愁……”不用配上MTV的画面,听着心头已满是苍凉。当然也有人感受与众不同,比如冯小刚,他对《山丘》的解读是:那么多人自吹“牛掰”、登峰造极,我到了山顶,你们这些牛人都在哪儿呢?我怎么没瞧见你们啊?
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无论“见”着了什么,每个中国男人心中似乎都有一座或多座山丘,等着自己去翻越。
“倘若注定一生平凡,真的不如三十五岁以前自杀。”有一位大一男生如是说,这样的偏激,但赞同者却也有那么一些人。对此,梁晓声发出感慨:“做一个平凡普通人,有那么令人沮丧么?”继而指出此乃包括传媒在内,文化界、思想界一种势利眼病造成的……漠视甚至鄙视和辱谩平凡人,忙不迭地、不遗余力地去为“不平凡”起来的人们大唱赞歌,而对他们之中某些人“不平凡”之可疑视而不见。
梁晓声的观点很贴近现实,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即便自己再低调,也会有人莫名其妙、不经同意给他们写传记,宣扬他们的光辉人生,而平凡人在鸡汤文中常常是愚昧可笑的负面人物,用来衬托“不平凡”人物的睿智、英明。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我们的中老年男人幸福指数偏低,常常容易心情沉重,喜欢吟诵迷茫和沧桑。仿佛普通“老男人”就该是快乐的绝缘体,“还未如愿见着不朽,就把自己先搞丢”。
作为思想文化领域势利眼病的受害者,我常期盼下一代人能不再越活越沧桑。最近在一个熟人的微博上看到了一点希望,这位年轻的母亲为10岁的儿子庆祝生日,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知道这孩子其貌不扬、资质平平,将来很可能极其平凡。但我并不为此焦虑,我知道出人头地需要承受常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和辛劳,与之相比,我更希望儿子一生做一个快乐、健康的普通人。”这孩子很幸运,有这样一位具有独立思想的好母亲。这位母亲有十多万微博粉丝,但愿能影响到其中一部分人,让未来多一些到老还能很快乐的老男孩。
童年应该快乐,这点如今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起码社会各界都在想办法给孩子减负。中老年男人却往往是被快乐遗忘的角落,尤其我们这些没越过山丘,一辈子只在山脚下、半山腰溜达的平凡“老男人”。根据一般的艺术规律,快乐的歌常常速朽,令人心绪沉郁的歌常能成为经典。《山丘》是好歌,值得一直传唱下去。不过我很希望将来有一首致敬《山丘》的歌,叫作《没越过山丘》,节奏轻松快乐,可供平凡“老男人”们吟唱。或者叫《男人平凡不是罪》,也行。
新闻推荐
夜晚,夫妻俩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激烈争吵,丈夫将汽车停在路中间离去,留下妻子和只有9个月大的婴儿。为了防止发生意外,交警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自身唯一的黄色反光服作为警示标志,站在高速公路中间指挥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