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家住华中地区W市的刘星月和女儿小雨(化名)刚收拾好书包准备出门,走到玄关时刘星月看了一眼微信群,“今天世奥赛五六年级考试取消”。
刘星月愣在那里,一时不知该作何反应。小雨今年上六年级,原定在这一天要和W市其他数万名小学生一同参加“数学创新讨论大会”,即更名后的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H省赛区)选拔赛。这一天,她原本还有另一场考试——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但在一周之前,刘星月就收到了华杯赛停赛和退费的公告。
如今世奥赛也“黄了”,小雨知道后什么也没说,默默地放下书包走进屋内。
“减负”下的焦虑
虽然小雨嘴上什么都没说,但刘星月知道,女儿多少还是有些失落的。
对于面临升学的六年级学生来说,三四月是极为重要的“杯赛月”,这是他们拿到竞赛奖项最后的机会。平日里小雨要上数学培优班,整个寒假都在刷题。
“虽然孩子参加了也不见得能拿奖,但感觉付出的努力都白废了。”刘星月说,这一天女儿哪也没去,就待在家里做作业。而她拿着手机,看着群里闪过的各种停赛通知、竞赛现场图片,很迷茫,“没有了杯赛,我的孩子该如何竞争升学?”
这个问题,华东A市的妈妈胡兰也曾焦虑过——2017年,当地的几大奥数杯赛逐一被取消或暂停。她的女儿小柚(化名)今年上五年级,如今到了“小升初”择校的关键时期,此前,她已经在奥数班培训四年。
小学一年级入学前一周时,由教育部拟定的文件《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于2013年8月22日起开始实施,小柚成了第一批“减负”的孩子。文件中要求学校零起点教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考试取消百分制改用等级评价制(优良合格待合格)等。
那时,小柚每天早早地被奶奶接回家,不用做作业,也没有多余的习题。晚上,胡兰下了班把女儿接回家,问她有什么作业,小柚总是说在学校就做完了,然后让胡兰在备忘录上签字。
起初胡兰也没在意,觉得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每天都轻轻松松也很正常。但时间久了,她开始犯嘀咕:女儿到底学了多少东西?能掌握吗?
直到某次“质量调研”考试,胡兰把女儿的试卷与往年对比,发现有些题目难度还是减负前的。等到了二年级,小柚说班里不少同学的英语卷子算下来都不及格。
“卷子难度一点没降低,但作业没有了”,胡兰有些着急了,她开始给女儿买课外练习,但小柚明显有些抗拒。
胡兰忧心忡忡,觉得自己不能什么也不做,任由女儿“放养”。她开始在各种微信交流群里分享自己的困惑,向一些“过来人”寻求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她听说了一条“游戏规则”:到三四年级考奥数杯赛,以备上好的初中。
胡兰想让小柚上好的民办中学。她决定拼一把。
纠结的“敲门砖”
在A市,民办初中通常早于公办招生,家长可以向心仪的民办学校投简历,学校会择优通知面试。如果孩子的简历足够“豪华”,那么不仅获得面试资格的概率增加,顺利录取的可能性也会加大。
怎样的简历算是优秀?“考到奥数杯赛的奖状啊!”
奥数奖状的得之不易使它被赋予亮眼的光环。半个世纪以前,华罗庚等数学家把奥林匹克数学从苏联带到中国,为的是提高数学科学兴趣、发现和培养人才。
作为一种特长选拔,“奥数本来就不是给大多数学生准备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熊斌曾表示,资优生在同一个年龄段大概只有5%。他补充说,这不代表资优生就要去学奥数,“只有课堂上学数学比较扎实,学有余力同时对数学又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才适合学。”但是,奥数比赛发展至今已被功利化,成为升学“敲门砖”。
小柚一年级下学期开学时,胡兰给她报了个数学提高班,每周上一次45分钟的奥数课程。
培训机构的家长群里很有些硝烟味。一位二年级孩子的母亲表示,她的近期目标是小升初,中期目标是中考,终极目标是高考。
胡兰形容,小升初是“必争之地,无处可逃”。一年级就报班是想“占个坑”,“学校老师也说了,有能力就去考考”,胡兰盘算着,奥数杯赛的奖项不好拿,等到三四年级再去准备就来不及了。
到了三年级,母女俩因为奥数题发生了很大的分歧。一是上课时长变成了一个半小时,二是难度加大,小柚很多题都听不懂。“她学不会我教给她,她还是听不懂。”
母亲和女儿都满是挫败感。小柚觉得自己很笨,开始变得自卑,对上课愈发抗拒;而胡兰一遍两遍讲下来女儿还是不懂,快要抓狂,“我不行了,你教吧。”但换作小柚的父亲来讲,她还是听不懂,家人都备受“折(”,胡兰形容整个场面“鸡飞狗跳”。
三年级开学后一个月,胡兰带着小柚一起去培训机构把钱退了,回头就带她去公园玩。退费的时候,小柚欢喜得不行。在接下来的一个学年里,胡兰给小柚请了语文和数学的私教,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
但家长群里关于奥数杯赛和升学面试的讨论,就像海浪般一波一波拍打在胡兰的心头。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各个杯赛之间奔波努力,她紧张焦虑,又一次想到了培训班。
在小柚四年级的时候,她和女儿商量,“我们再试一次看看”,这次她选择了另一家培训机构,“纯属心理安慰”。
等到小柚五年级,她们还是放弃了。胡兰说,她不觉得奥数有什么问题,但的确不适合自己的女儿。
后奥数时代的疑惑
胡兰今年给小柚报了两所民办初中,在学校官网报名并发送小柚的简历后,她看到群里的家长在讨论要不要去学校寄一份纸质的。
一年多前,A市要求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证书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依据。但家长们心里打起了鼓。“嘴上说不收,最后万一还是看,那我们没寄的不是亏了吗?”
最后,胡兰还是打印了两份简历装进信封,特意晚上跑到第一家学校门口,“白天人多太显眼”,她把简历默默放在门卫信箱准备走时,值班室的一位保安走了出来。对方一看就知道她“是怎么回事”,“说学校不收纸质简历,关注学校官网在网上投”,保安大叔还安慰她不要着急不要焦虑。
胡兰也不好意思再为难人家,只能将简历拿回去。等到了第二家学校门口,她直接把简历放下掉头就走,保安也没追出来。“就为了一个心安,至于怎么处理(简历)就是他们的事了”。
小柚的简历上除了综合素质评定和四五年级的成绩之外,仅有的奖项是作文征文比赛的。胡兰寄望,小学期间的“大队长”身份能为女儿博得多些关注。
最后,小柚能否“上岸”(被民办初中录取),结果将在今年5月的最后三天揭晓。
和胡兰一样在观望等待的还有许多家长。葛女士的儿子可可正在读四年级,从一年级他就在各种培训机构里度过自己的周末、寒暑假。几年前,他也是各大奥数杯赛的常客,还拿过奥数“小机灵杯”一等奖。
葛女士更关注今后的政策动向,“教育资源向哪倾斜,我们明年就报什么初中”。
2018年2月,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提出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完善学校服务、强化学校育人功能,缓解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校外培训的依赖”。不久后,教育部再下文,全面取消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2018年3月16日,某培训机构暑秋入学评估报名在线进行。胡兰所在的家长交流群,一二年级的家长们纷纷抱怨,金牌班和创新班都报不上,网站几度崩溃。“哪里是报名,每次都是要命”。
竞争是如此激烈。胡兰不无担忧,今天奥数没了,明天会不会还有另一个“奥数”?(据澎湃新闻)
新闻推荐
挂断电话后沈跃思索了片刻,然后返回女老板的办公室。刚才沈跃出去接听电话之后,女老板愣了一会儿神,接着才问康如心:“沈博士刚才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康如心笑道:“我也不知道。不过他的问题都不是随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