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哪家饭店吃饭、周末到哪里度假,甚至过年要不要回老家、生不生二胎,各种本该家长决定的事情都来问孩子,把孩子供奉到一个拥有绝对话语权的高位,实际上等于把很多责任推到了他的头上。我们当然不能粗暴对待还不太懂事的孩子,但是在懂事之前也不能要求他为自己或家庭作出重大的抉择。
在很多人眼里,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有两个极端选择:1.一切听父母的,这是“严管”模式。2.一切听孩子的,这是“宠爱”模式。良性的关系只有一种——在分清边界的前提下善意互动。
有这样一则社会新闻:国家全面二孩政策放开以后,有对小夫妻本来有再生一个孩子的想法,但是家中的老大不同意,为此又哭又闹,还逼着他们写下一份“保证书”,保证“爸爸妈妈不要老二”,一辈子都只对他一个人好。
多数人看到这个事件,可能聊一聊二胎的出生会对老大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父母们需要注意哪些可能的问题之类。但是就这个家庭而言,父母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要不要老二”或者“应该如何安抚老大”,而是他们的家庭结构很混乱,父母的责任、功能以及与子女的边界都太不清晰。
简单地说,一个家庭要作出一个重大决定,比如要不要生二胎,需要夫妻双方综合考虑家庭各方面情况,再慎重作出的一个理性的选择,尤其要考虑到该决定一旦实施,对整个家庭可能会造成哪些后续影响?夫妻俩对这些后果是否都有所准备?这并不是说一定要去生二胎,而是说即便他们选择不生,理由也不应该仅仅是“老大不同意”。
为人父母,不可以躲在“关爱孩子”的借口背后,逃避为家庭生活作出选择并承担后果的重大责任。
最近这些年,很多家长尤其是关心孩子、爱孩子、努力做好爸爸好妈妈的家长,在现实的育儿生活中,常常过早地把一些自由让渡给家里的孩子。晚上去哪家饭店吃饭,周末到哪里度假,甚至过年要不要回老家,各种本该家长决定的事情都来问孩子。
然而,这样一个听起来很美好的理念,很可能仅仅是“听起来很美”。
从一个家庭治疗师的视角出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不平等的,爸爸妈妈不能随随便便就和孩子做朋友。他们是家庭的总舵手和护航人,肩头上还担负着对孩子的保护、抚育、教养、指导等重大责任。保护孩子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不要把一个孩子负担不了的责任推到他们头上。
那些额外获得了很多特权的孩子,他们看似自由的内心却常常体验到弥散的不安。如果一个小孩常常感到自己的权力超越父母,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危险来临时,缺乏力量的父母并没有能力来保护他。这种不安常常导致那些被过度宠溺的孩子不断做出出格的行为,比如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的各种熊孩子的笑话,其实那都是他们在努力寻找安全感的边界。
理想型父母不仅需要对孩子有爱,还要有力量,只不过这份力量不是用来伤害孩子,而是保护孩子的。
前不久,我的一个老邻居搬家,但是家里4岁的宝贝儿不想换幼儿园,原因是他很喜欢现在班上的小朋友。妈妈受不了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恳求,就作出了“搬家但是不换幼儿园”的决定,结果不到一个月她就快要疯了。北京的交通大家都知道,搬家之后她每天不得不在6点之前就叫孩子起床,然后开车一个半小时赶到幼儿园,把娘儿俩都搞得异常辛苦。但是我们绝对不能说,一切后续的麻烦都是这个任性小朋友的错。这个锅应该由放任孩子去任性的妈妈来背才对。一个4岁的小朋友,我们凭什么要求他能够评估到北京交通情况呢?很多时候,当我们把孩子供奉到一个拥有绝对话语权的高位,实际上同时把很多责任推到了他的头上。
在这里,我不是教唆大家去粗暴地对待家中小小的、还不太懂事的孩子。正是因为我们可以接受孩子的“不懂事”,所以才会在他懂事之前不要求为自己或家庭作出重大的抉择。
权威和专制不是同一件事,管教和为孩子负责也不是只有凶巴巴一副面孔。比如说这个幼儿园的例子,如果妈妈行使自己作为一个家长的决策权,综合考虑自家的情况,为孩子安排好新家附近的幼儿园;同时也允许孩子因为换幼儿园而伤心,在孩子思念原先那些小朋友的时候,温柔地陪伴他、安抚他的情感,那么她就是一个温柔的同时也不逃避责任的权威式父母。如果妈妈在孩子伤心哭泣的时候,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不许哭!以前的幼儿园多远啊”,反而就是不肯接受孩子无法理解远近概念的现实,就是专制而且拒绝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
还有一种跟孩子做朋友的情况,也是需要警惕的。有些父母会在无意间邀请或者说诱惑孩子过来安慰自己、关心自己。特别是当他们经历一些生活中的困苦,身边又恰恰没有其他人可以分担的时候,就可能忽视孩子仅仅是个孩子的事实,反而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取一些好友般的支持和安慰。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夫妻吵架,转天妈妈或爸爸单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忍不住就向孩子诉说自己的委屈,拉着孩子评理或者跟自己一起骂对方等等。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深层的伤害。
在亲子界限这个话题上,生活之中还真有很多很棒的爸爸妈妈。比如有一次我和邻居姐姐带着她家孩子去超市购物,回来的路上她儿子顺口讲道,“前一天奶奶在家里说了一些妈妈的坏话”。我这个邻居当时轻描淡写地回答儿子说:“嗯,奶奶在家干活累了,发个牢骚,不当真的。”这一句看起来十分简单的回答,实际上就是用行动来“拒绝”孩子用这种方式关心自己。翻译过来就是说:宝贝儿,这事情跟你没关系,你就安心做一个孩子,妈妈能够处理好自家的事。(摘自微信公众号“爸爸真棒”作者:宫学萍)
新闻推荐
(王永红记者卜一珊)为加强烟花爆竹安全管理,预防爆炸事故发生,近日,市质监局开展了烟花爆竹专项检查行动,对全市所有烟花爆竹生产、经营企业实施拉网式大检查。本次专项检查行动重点检查烟花爆竹生产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