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陵峡崆岭滩江中礁石大珠上的“对我来”
◎陶灵
自古木船从右航道下行,泡漩水常改变航向,即使船头不撞上山岩,往往桅杆和船尾会被山岩折断,毁船无数,船夫称这里为折桅子或折尾子滩。据说折桅子滩水流湍急紊乱,连鱼都游不上去,又名“折鱼滩”。
忠县下游约25公里处的江心,有一条大石梁和一个沙石碛坝,将川江分成两个河道,其中北岸河道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礁石,根本不能行船,南岸河道可以通行,但有一山岩伸入江中,阻碍江流,形成紊乱的泡漩和贴湾水,不能完全冲走上游的沙石,堆积在左航h68道成为浅滩,上水轮船容易搁浅。自古木船从右航道下行,泡漩水常改变航向,即使船头不撞上山岩,往往桅杆和船尾会被山岩折断,毁船无数,船夫称这里为折桅子或折尾子滩。据说折桅子滩水流湍急紊乱,连鱼都游不上去,又名“折鱼滩”。
宋孝宗时期(1163年),古人凿去了折桅子的一只坳角,木船被折撞的状况稍有改变。这是史料记载对折桅子滩的第一次整治。
时光荏苒,600多年过去了,折桅子滩又不知损毁了多少船只。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忠州刺史甘隆滨决心整治折桅子滩,用生铁铸造了12口大钟,沉入折桅子滩山岩前的江底,使河床变粗糙,减缓流速,减少泡漩水。沉江铁件铸成钟的形状,是甘隆滨经过了一番研究的,一块同样重量的铁,铸成钟的形状,体积当然大得多,河床的粗糙程度增大了,改变水流的效果会更好。甘隆滨的“沉铁”办法是川江治滩中的一个首创,这种改善流态的理论,仍用于当代航道治滩。
甘隆滨指挥把铁钟沉入江底后,并没完事,还亲自乘船探寻航道情况,上下往返折桅子滩多次,几天后摸清了江水的流向,找准一个航标点,在伸入江中的山岩石壁上,刻下“对我来”三个大字,引导行船对准驶去,减少撞头折桅、折尾的事故。
以230多年前的技术和条件,折桅子滩无法根治。但甘隆滨的力行躬亲,不仅首创了川江“沉铁”改善流态的治滩办法,刻下的“对我来”,也无意之中成为川江最早的助航标志。后来,瞿塘峡入口处的滟滪堆上,西陵峡中的崆岭滩礁石上,也效仿凿刻“对我来”指引航向,对近代川江航标的设置,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闻推荐
1月8日上午10点半,河间市召开驴肉加工行业专项整治行动工作会议。市领导王少杰、李书信、李忠岐出席会议。各乡镇乡镇长、主管副职,食安委成员单位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会议。市政府党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