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过来人,朋友曾预言,等孩子住校后父母便觉空落落的。我不可置否。
九月,儿子上初中,住校。我的内心忽然变得奇怪起来,既不是如释重负也不是忧心忡忡,更不是空落落。
记得入学后的第一周军训,每天一早老师就上传早练的照片。有时是大头像,孩子们穿着迷彩短T恤,精神抖擞,对着镜头扮着鬼脸;有时是集体照,人头很小,密密麻麻。逐个放大辨认,连疑似儿子的影子也没发现,我不禁暗自佩服拍照者:横拍竖拍都能将他漏掉。
第四天早上,儿子终于出现在视频中,上着迷彩服T恤,头戴迷彩帽,帽檐很低。胖嘟嘟的脸明显黑了,满脸笑意,缓慢地踏步,手臂摆动幅度小且无力,跟不上节奏,给人一种同手同脚的错觉。我不禁哑然失笑,尔后分享到好友群和亲属群,这些天来一直有人关心他是否适应初中生活。
第五天,阅兵式。下午就能接孩子回来。一早我就去买菜,没打算去观看。外公来电话问要不要去看看,我断然制止。虽然也好奇儿子在校的情况,但我努力把外壳变硬,把内心变强大,不让对儿子的忧虑困扰自己,毕竟他到了该独立的年龄。
群里早已上传的几十张照片中,我连儿子的侧面都没看到,怅惘瞬间涌起,如蛛网将我紧紧包裹。孩子成长中重要的仪式,重要的转折时刻,难道就铸成空白吗?万一孩子以后对此抱憾,那我的遗憾一定会倍增。
一个家长在群里发了一个钩手指的表情说:“现在过来还来得及!”此话为我插上了翅膀,不到10分钟我便飞到校门,锁好小电驴朝操场小跑。那一天,照片与视频将手机内存几近占满。
此后,老师们时常在群里公布学生的信息。儿子不是最拔尖也不是最差的,如居橄榄的中部,不得表扬也不被批评,因而信息全无。每天闲暇时我就瞎猜儿子此时可能在干什么。
想获知儿子情况的念头每天如泉水喷涌而出。意外地我发现从银行APP可以查到儿子校园卡余额的变动,并据此猜测他吃什么,是到食堂吃饭还是到小卖部吃零食、泡面。有时两餐之间要查好几次,那时孩子都在上课,余额自然没有变动。想知道每天的消费情况,还想知道每一餐消费多少,记忆力太差,刚退出APP就忘记了,我决定记账。精心设计了表格后,将查看时间、余额、消费额,一一记录,比如:“9月27日——7:19余额:241.5,早餐:2元;12:56余额:224.2,中餐:17.3元;17:58余额:214.8,晚餐:9.4;22:29余额:207.3,夜宵:6.5”。
我将密密麻麻的记录拍给闺蜜看,她们戏谑我无聊到丧心病狂、令人发指。细忖自己活脱脱还真是偷窥狂:最先是用拇指猛戳放大集体照,寻找儿子的踪影,窥探他的一笑一怒,后来又据余额变化企图窥探他的饮食,推测吃泡面还是食堂饭,竟然还乐此不疲,沉迷窥视,陶醉其中。
这个年龄的孩子,经济大权尚在父母手里,犹如逆风的风筝,虽越飞越高,但线始终拽在父母的手里,稳稳而可控。等到哪天孩子从银行卡里挣脱了,怕是连这样的偷窥机会也没有了。按理,一门心思要锻炼儿子独立的理性之人,是不应该有这种近虑的,不然,锻炼孩子便有了掩耳盗铃之嫌。只是,偷窥发乎情却不会止于“理”,理性的理。“偷窥”已成了我的日常,我日益享受“偷窥”的时光。
也许,有时,理性也会成为“偷窥”的帮凶。
新闻推荐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白瀛)今年88岁“米寿”的北京人艺表演艺术家朱旭,因演出《哗变》《屠夫》等话剧和《洗澡》《末代皇帝》等电影深受观众喜爱,更因《变脸》获封东京国际电影节“影帝”。很多人称赞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