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升
时隔四十年了,我亲历的1977年12月那场“文革”后恢复的第一次高考,至今难以忘怀。
上大学是我幼时的梦想。我有一个表哥,他是我们那个公社“文革”前经历过高考的第一个大学生。我姑母去世的早,表哥是我家的常客,每年寒暑假他总是来看望外婆和舅舅。他给我讲述大学生活,他自然流露出的那种书卷气让我羡慕不已。从那时起,追赶他便成了我的目标。
可那场“文革”几乎断送了我儿时的梦想。自小学四、五年级开始我就背着红宝书去上学。我们这代人后来被人们称之为“毁了的一代”。我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受到的教育可想而知。
自公社戴帽子初中毕业后,我在生产队看过鱼塘,做过农活儿。后来到县“五·七”大学读了一年半书,掌握了初中课本知识。
那是个不重视教育、缺乏知识的年代,农村师资更是青黄不接,就我这文化程度回乡竟当上了初中数学教师。为使自己有一桶水,能成为合格的数学教师,我在教学之余自学了高中数学。回想当年那种悬梁刺股的求学态度和精神,也着实令人感叹。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77年下半年的一天,我从报纸上获悉,我国将恢复中断多年的高考制度,高等院校向所有有志青年敞开了大门。更令人惊喜的是,国家规定,高中毕业生和相当于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历届毕业生都可以报名,我也有了报名的资格,这真让我喜出望外,几乎熄灭的上大学的希望之火顿时又在我的心底升腾起来。
从报名到考试,复习时间只有短短的33天。我当时担负两个初三班数学教学任务,只能利用工作之余,躲进小屋抓紧复习迎考。因为没有任何复习资料,我借来参加文科考试需要的所有高中课本,制定一套严格的复习计划,没日没夜地拼命复习。
记得高考第一天,当我走到县一中高坡上,一眼望见县城公路上黑压压的人群向考场涌来,那竞争场景真让我窒息。
可能是从未参加过如此正规考试的缘故,第一场考语文时,我惊慌不已,坐在那儿发愣,脑子一片空白。首先选择写作文,《紧跟华主席,高唱“东方红”》,写了一半放弃,又另选作文题:《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谈起》。作文写好后,做其他语文试题时,时间已所剩无几。
到考数学时,我终于恢复了平静,认真作卷,考卷写的满满当当,答题时每个步骤我都写得清清楚楚。考试结束时,我看到考场上的考生已寥寥无几。
在我任教的那所农村中学,当年有不少老师都参加了那场“选拔赛”。考试结束后,校长、老师们组织了一场有意思的大竞猜,看谁能在当年的高考中榜上有名。当然,我是最不被看好的一个,因为我没有读过高中。可结果却让人出乎意料,“七七”高考的录取率实在太低,我竟破天荒地成为我们本乡当年唯一的大学生。
几十年过去了,每每提及“七七”高考,我总是感到欣喜和自豪。那场考试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成为我们这一代为数不多的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我参加那场考试,也给周边的人带来莫大的鼓舞和希望,尤其是我教的那两个农村初中班的学生们,也许有我的引领,他们后来许多考上了重点高中和中专,实现了他们各自的人生理想。“七七”高考,它不仅是我们个人命运的转折,也是我们国家命运的转折,它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起点,现已成为我们国家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白永林报道2017年12月26日11时许,榆阳公安分局巡特警大队民警接一女孩求助,说与她同行的女孩在柳营中路被人抱住拖走。民警随即赶赴现场,在途中遇到该女孩正哭泣着往回走。该受害女孩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