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露霜汪娟
“我的女儿今年上初一,由于我和丈夫经常出差不在家,孩子学习时遇到不会的问题,就上网求助于学习类APP软件。未曾想这个APP上有消费陷阱,诱导女儿花了200多元给里面的游戏充值。”近日,笔者的一位朋友忧心忡忡地说,学习类APP泥沙俱下,期待相关部门加强监管。
其实,这种担忧在广大学生家长中比较普遍。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飞入寻常百姓家”,下载安装学习类APP、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成为中小学生新的学习方法。《中国青年报》前段时间曾报道,近几年,高举各色旗帜的学习类APP喷涌而出。据《中国教育类APP行业发展及用户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教育APP应用程序总数超过7万个,约占APP市场份额的10%,仅次于游戏类,排在第二位。而据《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9001.4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占据了“半壁江山”。
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在享受在线学习APP软件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烦恼:有的APP暗藏不良内容,有的APP变成了学生“交友”聚集区,还有的存在强制消费、诱导消费的嫌疑……部分在线学习APP逐渐“变了味儿”。
在笔者看来,学习类APP的使用对象大都是中小学生,处于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变味”的学习类APP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那么,如何将学习类APP真正变成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笔者建议,APP的开发方在软件设计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学习类APP的准入关口,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减少游戏、社交等和学习无关的功能。另一方面,公安、网信等部门要加大联合执法检查力度,着力清扫APP市场中的“污垢”,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动其规范化发展。
新闻推荐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明年实施 2018年1月1日起新车要配反光背心
本报12月26日B1版曾报道过,2018年1月1日起《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开始实施,生产的新车除了三角警示牌外,还必须有一件反光背心了……今天,我们就其中更多内容做一些详细解读。汽车要带反光背心,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