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种麦岁月 张炳峰

来源:延安日报 2017-12-15 15:55   https://www.yybnet.net/

陕北种小麦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十多年前的黄河西岸陕北农村,每年农历六七月份,收罢麦子集起麦秸集,庄户人就开始翻麦茬地,预备秋后种小麦。

庄户人翻麦茬地主力靠牛。凌晨三四点钟,把牛从圈里赶出来,给它嘴上戴上“牛见愁”赶到地头。脖子上套上牛轭头,脖子下拴紧牛轭头棍。曳绳从牛身两侧套下来,曳绳杆钩子分别挂在棒干两头锁眼上,棒干中环挂在犁沿大钩上。主人手扶犁身耳拐,铧尖插入地皮,“起——起——起——”,赶牛耕田。

牛耕田地,气力平缓,步伐稳健,不慌不忙,耕出的土地平整匀称漂亮。坡洼地耕作,边畔地楞,窟窿泥滩,野鸡惊飞,嫩草枝梢……险情和诱惑常常扰得老牛也心性不定。

老牛有时步履微乱,扶犁主人就各显其态。老练持重的拿荆条轻轻赶阻,年轻气盛的往往狠狠抽打牛几荆条。牛背上常常留有肿胀印记,一条子一条子凸显着……

荆条抽打牛背一次,牛痛得下一次腰,牛头顺势回摆一下。主人又拿荆条指着牛骂,“瞅刀子里,吃得你牛肉了。”

牲畜多少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有钱的养一匹骡子、两头牛,骡子力气大,可单独拉犁耕地。家贫的养不起两头牛,就用牛和驴搭配起来耕地。驴和牛不是一个脾性,拉犁一个快一个慢。扶犁主人一遇到牛驴不和谐,不找自身原因,一味地抽牛打驴,辱骂发泄。

一个坡洼上或隔沟坡洼上耕地的男人,一早上反复吼唱着劳动的赞歌:咧———咧咧咧——咧,上——上上上———上,赶牛耕地。有的扯开嗓子吼两声信天游,黄土地到处飘扬着欢快的抗争心声。

耕地间歇一会儿,主人们叼着烟锅子或卷着旱烟抽。隔沟或上下洼拉话,今冬种什么品种小麦,明年准备干哪几件事……约定再犁几来回就回家吃早饭放牧。

耕牛们站在圈院内,反胄流泪摇尾巴赶苍蝇。有的一条后腿拉伸,舒展着身心,时而哞——哞——哞地叫几声,似乎哀告快些放它们出去吃草喝水。有的母性彰显急切,四下里找到自己的孩子,任凭牛犊子钻趴在肚下拼命地吸吮乳汁。有的背上荆条印痛,扭动着身子回过头,使劲向背上伸舌头舔。有的鼻孔里粗粗地喘着气,时而咬牙瞪眼呼地喷出一口气,满嘴涎水线长长地挂在嘴上,可能是对主人的贪婪无赖不够理解……

一个多月内,男人穿着防钻土的家织布连袜鞋,早起翻麦茬地,贪黑送农家粪。女人一边孝敬老人,拆洗被褥棉衣,照看孩子,把里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一边晾晒着新麦子,磨着新麦面,变着花样做饭伺候老小,全身心温润着疲倦的男人,经营着爱意满满的小家庭。

白露季节,“山红石头黑,穷汉种早麦”。翻过两遍的麦茬地,黄土饱受暑天雨水浸润、日光强晒,被庄户人打磨得细碎、绵软、温热。

一场秋雨落地,陕北大地村村落落全忙活起来。满山满洼的田地里,男人们扶犁开垄沟,女人们或子女们负责播种……又是一番劳动号子响彻在黄土大地,山洼峁梁。

种子是经过筛选的:晋麦33号、714号、选1号……

种植小麦主要有三种方式:点播、镂播、捺粪。点播是端上升子,把麦子和氮肥拌在一起,一撮一撮地点籽,氮肥味重直呛鼻子。镂播是八十年代后期,科学种田提高单位产量的方式,工序稍显繁杂。捺粪是精准施肥的一种办法。庄稼户把麦籽和化肥拌在农家粪内,胸前腹部攀上椭圆形笸箩,跪地揽粪籽入笸箩,起身猫腰走一步抓一把播种,农家粪也往往灌一裤裆。

初秋季节已有些凉意。小时候,父亲有时早早叫我起床点籽。黎明觉被打扰,眼皮紧得睁不开,烦躁生气耍赖皮,常常要父母好言劝慰督促。父亲赶着牛、拉着驴,挑着犁、耱、籽种和化肥,赶着牲口向前走,我紧紧跟在后面。黎明光线昏暗几乎看不清,到处影影绰绰地吓人。熟悉的小路,熟悉的地块,识途的老牛,一会儿就走到田间地头。

小麦种入黄土里要耙耱,以便保墒出芽。村里长辈冯茂辉讲述过自己的耙耱故事:他小时候给地主家打长工,12岁那年就能肩抗全套农具下地犁地。一次耙耱地,自己被卷到耙耱下面,门牙磕断,面部及身体多处受伤。只听地主指令另一长工说,“去看看,耱死了没有!”他说当时听到地主的冷血和无情,肺都快气炸了。感恩现在责任田分到户,当了主人,种地即使再苦再累,打下粮食交过公购粮都是自己的。

种小麦苦重、时间紧,人畜易累疲乏。一天下来,庄户人一身汗一身汗地流,衣服上常有白白的汗液盐巴,闻着与夏季收割小麦时穿的衣服一样酸臭。

年份一季连着一季过,农活儿一茬接着一茬来。小麦刚种入地里,紧接着就是收秋,拔豆蔓、收糜子、割谷穗、掰玉米、刨红薯、拾瓜菜、摘花椒、打核桃、下柿子……回茬小麦。

“冬季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黄土高原小麦冬灌几乎是靠老天恩赐的雪水。近些年气候干冷,普遍缺水,冬雪似乎少了,甚至出现干冬暖冬情况。

刘东生先生的“新风成说”,彻底证明了黄土地成因。《黄土天书》里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印证了第四纪冰川,黄土高原古气候温湿多旋。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延河、洛河、仕望河等等河流,逐年流量减少,鱼虾蟹蛙水生物越来越少。就连家乡大梁山里的白水川河,近年出现干涸现象。这一切与干冷气候是否有关,值得我们思索。

农耕社会黄河流域培育种植的小麦,养育着一代又一代人们,记录着一个又一个故事。1998年后,退耕还林逐渐取代陕北小麦种植,旋耕机逐渐取代牛耕时代。

2004年,宜川新闻中心记者李三红,曾写过一篇报道,反映全县退耕还林政策落实到位的文章,题目是《最后一块麦田》。当时政府办同事们还议论,这题目有点达·芬奇画作《最后一次晚餐》的感觉。但也真实记录了地处黄河沿岸的陕北,彻底结束种小麦的年份。

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想不仅仅是指人的命运转换。黄河沿岸陕北这几年已经是一片绿洲,小气候范围内降雨量逐年增加。黄土高原温湿气候何时回来,何时能够再次回旋在黄土地,不得而知。

人类从捕鱼狩猎——刀耕火种——农耕社会——经济林种植,每一个时期进步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大解放,社会的大发展。但是,陕北人十多年前那广种薄收的岁月印记,始终叫人挥之不去。

黄土地是生金的聚宝盆,庄户人是诗歌的创造者。每年端午前,黄河两岸麦浪滚滚,陕北村落黄河人早早就开镰。

割麦需要不停地弯腰直立,腰部非常疼痛。爷爷是一把务农好手,割麦非常快。时常脖子上搭个毛巾,擦着草帽沿下的汗水,边割麦边和我开玩笑,小娃哪有腰哩,应该不知道疼。我反驳爷爷,小娃的腰也是腰,怎么会不知道疼呢?其实,大人们只是硬撑着。父辈们腰疼受不了时,就坐在地里或者跪在地里往前挪着割麦。我那时主要负责帮父辈捆实麦垛放于鞍架上,拉驴子驮麦送到场里。

1997年,妻子第一次回村帮我家收麦子。妻子没见过黄河岸上大于25度以上的坡耕地可种麦,直言这地立陡立陡的,人站不稳都能翻滚到沟里。

麦收季节最怕连阴雨。曾有一两年,村里连着下了一星期雨,麦垛集表层麦穗全部发芽。连阴雨急坏了庄户人,有的家庭妇女迷信,干脆把菜刀扔到院子里的雨中,警告老天爷不准再下雨。发芽麦磨的面粉,做面条难成形,蒸馍或烙饼子吃粘甜粘甜的。父辈们为了节约粮食,新麦下来,往往先磨发芽麦吃。

打场先要栽场。把麦垛散开散匀,用木叉散整一堆小麦,鱼鳞般挨着栽起来。站在高处望去,麦场里的“鱼鳞”波浪起伏。中午是翻场最佳时间,父辈们忍受着闷热蒸晒,站在麦浪中一叉又一叉地翻“鱼鳞”。麦穗麦秸在强光照射风吹日晒下,干得快、干得透。

打场时间往往是午后,庄户人套好牛或骡子,拉上碌碡东收西进或南扩北收,一碌碡一碌碡压茬转圈打场。后来发展到本乡人开着手扶拖拉机来村,打场挣麦子,打一石挣五升小麦“酬金”。一夏季结束,保贵、建贵兄弟二人满载而归。

扬场更是一门技术活儿。一般是男的拿木锨扬,女的用扫帚来回略扫。一会儿,就是圆圆一堆小麦收成。获得感满满的庄户人喜不自禁,把一夏的“忙碌”,鼓鼓地装在蛇皮袋里,择日晒干入仓,过冬度春荒。

集麦秸集算是收麦子最后一道工序。在麦场墙角,选一块地,家家户户集起窑洞般大小的麦秸集,备作冬春干枯期牲畜草料。

集麦秸集,需要相互帮忙。一个人站在麦秸集中心,几个人把几经碾压的麦秸,一叉一叉端着往上扔。站在中心的人,用叉顺势接住麦秸,不断地摊平、打圆,适时往脚底下拨拉踩实,稳稳地集起收沿。一颗麦秸集集完,全身汗水浸透,麦秸和麦秸土钻一头一身,口腔鼻喉全是黑的。

初三那年,我辍学回家务农。集我家那颗麦秸集时,饱受堂兄卫锁打击和鼓励。他故意大大地端一叉麦秸,照着我面部就扔过来,还反复问,“下苦好?还是念书好?”说实在的,就是集罢那颗麦秸集,我又背起书包上了学。

一段岁月,一段历史。昂首站在麦场里的麦秸集,是不是向世人宣告,又是一个丰收年,又是一个收获季节的开始……

新闻推荐

债主戏言“提醒” 男子竟真的做贼还债 得手后开门撞见家主回家被抓现行

○○记者韦柳杨通讯员胡志彬晚报讯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可男子黄某听了债主的一句“没钱还债,就去偷东西来还”后,竟果真重操旧业干起了入室盗窃的行当。不料,得手后准备离开的黄某被正好回家的家...

相关新闻:
走出“失语婚姻”2017-12-15 11:23
喝凉茶延寿不靠谱2017-12-15 11:10
猜你喜欢:
评论:(种麦岁月 张炳峰)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