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燕
目前高校的“心理扶贫”工作大多聚焦于“心理贫困”的学生,“贫困”一词对应的是经济概念,放在心理学领域中,或许不够贴切。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现实表现来看,“心理扶贫”对象更多地倾向于“心理贫乏”的人,即心理资源贫乏、自我效能感低、主观体验差、积极行为少的大学生。
当今社会节奏快、竞争强、压力大,给大学生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不确定感和无助感,带来心理上的各种不适应。“心理资源丰富”的学生充满实现目标的信心,遇到困难能够做出积极的归因,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采取积极的行为面对挫折和困境。但是“心理资源贫乏”的学生则表现为心理活动质量低,积极行为缺乏,容易出现不理智乃至犯罪行为。因此,推动高校“心理扶贫”研究,创新应对部分大学生心理资源缺乏的现状,形成其积极的人生态度,意义重大。
“心理扶贫”对象的类型及特征
大学生面对的问题,大多是学业、爱情、人际关系、择业等与其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由于自我意识水平较高,但身心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现偏差。根据不同的心理贫乏纬度和其表现,将“心理扶贫”对象区分为四类:
缺乏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某项有价值或者重要的任务,以达成追求成就的动机。缺乏成就动机的学生,一部分是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好,缺乏相应的压力和目标,专业发展动力不足,学习热情不够,精力投入有限;一部分是学业不良的学生,学业落后让他们冷漠、逃避,处于学习无兴趣、无积极性、无目标的心理状态。
缺乏情感平衡。情感平衡是指在压力状态能够控制情绪,在危急关头能够保持头脑冷静。缺乏情感平衡的学生,有的是经过激烈竞争脱颖而出的优秀学生,他们对成功的期望值高,好胜心强,但因竞争过激而心理脆弱;有的是脾气暴躁、负性情绪强的学生,他们不能在情绪波动时保持平衡和冷静,如果找不到适当的宣泄方式,容易诱发侵犯行为。
缺乏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缺乏社会能力的学生,表现为不主动与人交往,与人沟通能力差;遭遇挫折后,易出现自我隔绝或封闭的状态,不能接受他人或被他人接受,逐渐陷入恶性循环中。部分内向学生缺乏沟通技巧和社会能力,产生失落感、陌生感和心理闭锁;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也是此类的代表,他们不能准确判断他人的动机和情感,容易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
缺乏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个体对自己胜任工作、实现目标有信心。缺乏自我肯定的人往往看不到自身的优点,过多关注自己的不足,遇事敏感且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表现为不自信或畏缩不前。家庭经济困难的部分学生缺乏自我肯定,他们往往心理负担重,并把经济上的压力传递到自我否定,表现出畏惧、胆怯、怀疑等心理特点,行为中多采取逃避方式,影响了自身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心理扶贫”的针对方略
高校“心理扶贫”工作是系统工程,部分“心理贫乏”的大学生可能兼具上述几类特点,只是程度存在差异,应具体甄别,进行早期干预,以避免其发生或降低其发生率。因此,要根据不同特点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才能提高干预的针对性和帮扶的有效性。
缺乏成就动机的学生,要增强他们的成功体验,进行动机刺激和自我强化。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提高他们对成功线索的敏感性,并将这类信息反馈为动机作用。
缺乏情感平衡的学生,要帮助他们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和技巧。通过讲座、沙龙、小团体等形式,满足这一群体对尊重、赞赏、自我实现的需求,使之感受到更多的正向情感,减少负向情感,以免负向情感积累诱发情感失衡。此外,帮助他们学会调节情绪,懂克制,会宣泄。
缺乏社会能力的学生,要提高他们的交往水平,善用社会支持。要指导他们建立人际关系的技巧,帮助他们将关注点更多地投注到他人身上,学会对他人负责、主动关怀和帮助他人、主动发现他人的优点,当个体面临难以应付的压力情境时,乐于接受、主动寻求、善于利用他人所提供的社会支持。
缺乏自我肯定的学生,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自我期望值并进行自我肯定的行为技能训练,使他们摆正心态,不攀比、不盲从,正确剖析自己,树立起学习、工作、社交的信心,积极走出困境。
开展“心理扶贫”的路径探讨
树立“发展咨询”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高校的心理咨询不应局限在心理不健康的群体,应该树立发展咨询的理念,扩大咨询对象为发展过程中遇到困扰的学生。目的是为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善于诱导积极情绪,提高心理品质。提倡用积极的方式激发内在的力量和优秀品质。诱导积极情绪可以培养大学生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情绪体验,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心理品质。
构建成熟的防御机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在人的发展历程中多会遭遇各种冲突和困扰,对于成长迅速、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健康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能使大学生在遭遇挫折后把痛苦化为动力,抵御各种压力,并在压力中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
高校“心理扶贫”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成长,也关乎高校安全稳定。只有把握“心理贫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策略,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保障高校和谐稳定。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新闻推荐
已有9个月身孕的妻子惨死丈夫之手,很快就要出世的孩子永远看不见这个美丽的世界了。12月5日22时许,湖北省红安县杏花乡某小区发生的一起人间悲剧,引发不少市民的唏嘘。12月6日凌晨1点,红安县公安局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