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又出现那条上学路。那是乡村土路,从家门口出发,沿着小河,绕过一片竹林,跨过一座小桥,再走过一片田野,就能看到小学校的旗杆骄傲地挺立着。
自由散漫,看看云,望望炊烟,一路上小伙伴尽可做白日梦:跳龙门,走出乡村;拥有一技之长,走四方;发明创造,上月球。
记得出发,不忘奋发。教育的本质不就是生活,就是成长,就是让人有梦,让梦开花结果?反观当下教育,繁荣空前,从学前到博士后,求学之路要多长有多长。但芳草没蹄,乱花迷眼。“正果”可修?迷惘!
如果一定要傻乎乎地发问“你幸福吗”,我想连刚背书包的小小读书郎都会跺脚。集体紧张,谁都输不起。于是,巨婴般恋校一族被催化而生。羞谈理想,馁言志气,“文不像先生,武不像铁匠”,除了文凭,遑论独当一面、别开生面。
初为上学,渐为厌学;名为读书,实为读题;考取即毕业,毕业不立业。教育的病变非一朝一夕,更不是教育本身“刮骨疗毒”可根治的。人是社会性的,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价值观决定着站位,也决定着教育利益体中每个成员的作为。量化,绩效,趋功利化,教育的步点还能从容吗?教育裁剪为教学,灵魂不见了,还谈什么成长?
越走越偏离,越走越停不下来。考试工厂,流水操作,教师的职业不再是创造性劳动,学习不再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发育。灯光昏暗了,星光消失了,如坐春风的杏坛境界能靠所谓的国学吟诵复活吗?
成长即成才。健康的教育,就像阳光对每一棵树同等的关照,而每棵树的树冠都会努力在外力作用下独特展示。因此,教育要宽容,要鼓励每一种成就方式。上名校深造而后有所创造,是成才;不上高校就业而后有所创业,是成才;当工匠而匠心独运,是成才;做公民而有公共担当,也是成才。“我思故我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理直气壮让人成为现代人,成为呼应心灵自由的终身学习者。
不要放弃对教育的信仰。一切向钱看,泡沫吹大的“大学生”,能指望撑开一方天空吗?人人都想走捷径,都想一夜之间“梦想成真”。于是,“上进生”千方百计钻营“行政系列”,而如一地鸡毛的“莘莘学子”则蜂拥打转“营销市场”。更有甚者,旁门左道,陷入传销、诈骗泥潭,视勤劳与诚信如废纸。这样的结果,怨谁呢!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惊耸发声,“当所有精英都想干金融时,这个国家一定出了大问题”。
“少年强则国强。”不要攀比了,不要迷信了。受适切的教育,实现适切的自我,才是真谛!读题读不出人生大气象,应试试不出全球大视野,须知,一个民族的健康发展,从来离不开健康的教育。教师不读书、不能安静地教书,学生读不了完整的书、不肯安心地读书,唯眼前,唯功利,或许这才是教育的痼疾。
欣然上学,坦然走出学校。依稀乡村土路,炊烟消逝了,但纯真与回归纯真的心永不泯灭。记得出发,不忘奋发!
新闻推荐
圆桌求职面试的时候什么问题不该问?近日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考研名师张雪峰揭露“职场潜规则”,对求职者提出了他自己的告诫——求职面试时千万别问“五险一金”和有没有“加班费”!因为“这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