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贡曰:“管仲①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②管仲,吾其被③发左衽④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⑤也,自经⑥于沟渎⑦而莫之知也?”(宪问篇第十四)
[注释]①管仲: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齐国人。以《管子》知名。是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思想家和哲学家。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早年清贫,经过商,眼界宽阔,通权达变,了解时代变化,有适应时代的治国方略。他是齐桓公的宰相,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辅佐齐桓公成就了显赫的霸业,公元前645年死。孔子充分肯定管仲的功绩,但认为他器量小、排场大、不完美。②微:如果不是,如果没有。③被:同披。④左衽(读rèn):衣襟向左开。“被发左衽”是当时少数民族的打扮。⑤谅:料想。⑥自经:上吊自杀。⑦渎(读dú):小沟渠。
[译文]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了管仲的主人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并使天下走向正轨,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要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对这样一个大仁大德之人)他难道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还没有人知道吗?”
[评析]子贡怀疑管仲“不仁,”孔子却不同意。尽管孔子讲过管仲的不是,但总的来说,他肯定管仲是有仁德的。根本原因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实施改革,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他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老百姓得了实惠。因此孔子认为,评价管仲这样的政治人物应着眼于其政治功绩,文化贡献,不能简单地苛求管仲这样有大仁大德的人的小节与信用。孔子对失小节成就大义的管仲给予肯定评价,反映了孔子的现实与权变,显示了高度的灵活性。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①,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②其犹病诸③!夫④仁者,己欲立而立⑤人,己欲达⑥而达人。能近取譬⑦,可谓仁之方⑧也已。”(雍也篇第六)
[注释]①众:众人。②尧、舜:传说中古代两位贤明的帝王。③病诸:对它感到为难。病,担忧。诸,“之乎”的合音。④夫(读fú):句首发语词,⑤立:立足社会。⑥达:通达,办事行得通。⑦能近取譬(读pì):譬,比喻。能够就自身打比方,推己及人的意思。⑧方:方法、途径。
[译文]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广泛地施恩于民间,又能周济众人,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尧舜尚担心难于做到呢!仁人就是这样的人:自己企盼立足于社会,也想到让别人能立足,自己企盼事事通达,也想到让别人能通达。能够用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就可以说是实践仁的方法了。”
[评析]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关心弱者,捐助公益事业,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优良传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仁的崇高境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就能做到“仁”。要想自己通达就要帮助别人也自立、通达。“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将仁付诸实施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是一条黄金规律,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帮助别人,提高自己;先富帮后富,共走富裕路,不就如此吗?
新闻推荐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这一备受人们关注的表述,被再一次强调和明确。如何通过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等制度设计实现“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标也成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