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燕
说起铁匠和铁匠铺,会勾起很多老一辈人的回忆。如今,这一行当似乎已远离人们的生活,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近日,记者在阜城文峰公园北门一小巷里看到一家“老张铁铺”。走进打铁铺,只见一口打铁炉正熊熊燃烧着,炉壁因常年使用被熏得漆黑,周围空地上堆放着各种铁器,还有一方(光发亮的铁墩子。身着蓝色长衫的打铁匠张家贺和徒弟正在修补一件耙子。炉中的火苗煅烧着刚修补好的耙子,待烧得差不多了,张家贺左手麻利地握住铁钳夹住耙子根,右手拿着小锤,徒弟则拿着大锤,在两人有节奏的配合下,焊接的部位已经和之前的旧断面连在一起。再次回炉后,张家贺又夹着回火的耙子伸到水缸里淬火。随着“呲”的一声,红彤彤的耙子瞬间变成了铁青色。
张家贺今年62岁。他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的农具坏了都要送到铁匠铺修修补补,或是重新打一件新的。因打铁吃香,他19岁时就从农村老家来到阜城皖北旅社附近学习打铁手艺。
“打铁是个技术活。”张家贺说,就拿打一把刀来说,从选料、烧火、捶打、成型到淬火有十几道工序,每一个步骤都有不同的讲究。烧铁的时候要注意火候,既要将铁烧熟,又不能烧化了。要是火候过了,铁板会被烧穿。而火候不足,铁又打不开。这些拿捏分寸的功夫就靠铁匠长年累月的眼力了。
张家贺当学徒时是打铁生意最红火的年代,也是当学徒最累的时候,每天早晨4点多就要起床跟师傅干活,常常累得眼泪直往肚里咽。从拉风箱、打下手,到自己独立打农具,张家贺跟师傅学了十多年。靠着过硬的技术,他独立门户后,很快积累了自己的一批忠实顾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打铁行当逐渐脱离了小作坊式的单打独斗,变为流水线规模作业。执着于传统的手工打铁,张家贺的生意也大不如前。张家贺的三个同门师兄弟都已改行,目前只有他还在坚守。
“虽然现在活儿比不上以前,但还有人拿着农具来找我修。”张家贺告诉记者,他的顾客大多是上了岁数的老年人,往往来过一次后就认准了他的手艺。也有一些顾客因为现成的铁具不能满足需求,也会到他这里定制。“只要顾客能说出来,我就能打出来,可以个性化定制。”
尽管打铁行业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张家贺不愿放弃干了大半辈子的老本行。他说,靠着打铁的营生,他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都培养成了大学生。
“现在,跟我学打铁的是我侄子,学习十多年了。等我抡不动锤时,希望他能像我一样找到一个接班人,把打铁手艺传下去。”张家贺说。
新闻推荐
近日,进入到审议程序的两部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电子商务法审议稿》,不约而同地将电子商务“刷单”明确为违法行为,前者甚至将其置于罚款200万元和吊销营业执照的重罚之下。同时,《反不正当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