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记者体验了找“代驾”及代驾应聘,发现代驾行业存在不少乱象:各个互联网代驾平台司机与私人代驾并存,酒吧自营代驾,平台代驾随意接私单,黑车司机兼职代驾等。此前,媒体还调查披露了黑代驾的“地下生意”,其中不乏拍裸照敲诈、抢地盘等极端现象。
2011年,酒驾入刑正式生效,以酒后代驾为最大应用场景的代驾市场随之应声壮大。如今,几乎每个城市深夜的餐饮、娱乐场所,都能看到“趴活”的代驾司机。而今年8月发布的《代驾行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6年全国代驾行业的总订单已超过2.53亿单,总产值达154亿元。考虑到这不包括很多线下私单,代驾市场实际规模恐怕远超该数字。
但正如媒体的调查所示,这样一个日渐庞大的市场,其管理和规范却远未同步成熟。虽然不能将媒体揭露的乱象等同于代驾市场的全貌,但目前代驾行业整体上仍处于无主管单位、无行业规范的状态,是客观事实。
这样的状态所蕴含的风险和隐患,主要表现为,代驾与乘客之间的权责界定缺乏法律约束。如不少代驾交易的达成,都属于乘客与“黑代驾”的私下行为,价格、服务保障都停留在口头协议层面;而代驾公司和平台的市场参与几乎是零门槛,对代驾司机的资质审核也无实质效力;甚至,不同身份的代驾司机还容易产生地盘纠纷,受“江湖规则”主导。
这种缺乏外部规制的风险其实是双向的———乘客的权益保障面临极大不确定性,代驾司机群体也很难有职业归属。
不管是最初个体户“零工”式代驾的出现,还是近年来代驾公司与代驾平台的兴起,都体现了市场自发性的活力。但当代驾市场发展到今天,要实现由量的累积到质的提高,不能再仅仅依靠市场的自觉。建章立制,从法律上为代驾市场正名,植入规则底线,政府“守夜人”角色的补位不可或缺。
必须承认,由过去纯个体户参与的“黑代驾”,发展到如今代驾平台和个体户并存的局面,代驾市场已经有了相对更强的行业自律保障,今年6月起实施的《代驾经营服务规范》就是个重要标志。但行业内的非强制规范,并不能完全替代法律意义上的外部规制。
一些核心问题,通过制定法规来确定才是筑底之道。如确定代驾市场的主管部门和代驾平台的门槛,界定代驾司机与平台之间、代驾司机与乘客之间、代驾平台与乘客之间的法律关系,都有劳“看得见之手”的明确回应。毕竟,缺乏法律界定,不仅将制造大量的权益模糊地带,实质上也将增加市场的“交易成本”。
所以,无论是着眼于代驾市场表面的秩序规范,还是从行业长远发展和形象构建的角度,在法治层面明晰代驾市场的交易边界和规则,都很有必要。
当然,法治化、制度化规范不是为了限制市场的参与和活力,而是重在明确规则底线,为代驾市场起到标准化的导航作用。这也考验立法者与监管者的“包容审慎”原则。
一个完全依靠自律和“江湖规则”运转的“灰色市场”,注定无法长久;一个规范而安全的代驾市场,本身也是管控酒驾等违规驾驶风险的重要外部环境建设。代驾市场已壮大,法治规范宜早不宜迟。
新京/文
新闻推荐
按“砖头”补偿变按“人头”补偿大涧沟生态旅游综合体项目1个月完成99%签约率
1.3万人口,4179个院落,房屋建筑面积约410万平方米,1个月拆迁协议签订率达99%,已拆除面积达到总量的75%——这是市中区大涧沟生态旅游综合体项目创造出来的“市中速度”,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