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记忆里,小时候特别爱看大人们醉酒。那个年代,只有家里娶媳妇或是来了重要客人才摆酒席,尽管那时农村的条件差,但办酒席都会像过年一样,一桌十几个菜,小孩子们也可趁此机会,美美地吃上一顿丰盛的饭菜。那时,农村喝的是八角钱一斤的粮食酒或稗子酒,用塑料壶或瓶子装着,酒席上也只有家里长辈才能上席,小辈们在边上端盘斟酒当帮手,酒桌上按辈份依次座定后,每人眼前摆一只小酒盅,刚开席的时候,陪客的主人敬一次酒,客人们就端起酒盅,皱着眉头用嘴唇沾一下,然后咂吧咂吧嘴,感觉很难下咽的样子。三杯酒下肚,客人们开始回敬了。气氛就活跃了许多,说话的嗓门也大起来了,接下来越喝越热闹,喝到最后总有几个出洋相的,平时很文雅的,但喝醉酒后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满脸通红的大吵大嚷,说起话来语无伦次,走起路来摇摇晃晃,我们一群小孩儿就跟在他的后面看热闹。过去农村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在村头看喝醉酒的人,也算是小孩子的一件乐事。
二十年前,我第一次接触酒,那还是刚去部队的第一年,免不了有些想家,在一个周末,几个家乡的战友相聚在一起,已经不记得是谁的主意,买点火腿肠和花生米,一块多钱一瓶的白酒,军用茶缸先倒上一杯,每人差不多喝了八两酒,真正潇洒地体验了一醉方休的滋味;在半醉半醒之中,说着不着边际的话:人喝醉酒以后是不是可以飞,要是能飞回家一趟多好……那一次我彻底地领教了酒的脾气。
有人说,水有了脾气就变成了酒,水与火的缠绵伴有曲的相拥相依,形成了酒的性格。其实,自从酒被酿出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它一生的性质,至今仍在半明半暗中苦苦挣扎,酒也会在不同的场合演绎着它不同的含义。随着喝酒次数的增多,有时甚至觉得喝酒的感觉挺好。我记忆犹新的是九一年春节,买了一瓶九块钱的杜康酒,当时算是好酒了,三十晚上和爱人吃着热喷喷的火锅,边喝酒边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相互说着心里话。爱人喝了三两酒后,面若桃花,我喝了七两酒后就觉得浑身暖暖的,感觉酒是那样醇香,菜是那样可口,其乐融融。在平常的酒席上,我不善言词,可几杯酒下肚,便觉得神高气爽、才思敏捷、也口若悬河起来。真乃酒壮英雄胆啊。
其实我的酒量并不大,但由于以前年少轻狂,不知深浅,酒桌上来者不拒,竟在单位中落了个酒量大的“美誉”,实际上是名不符实的。我喝酒是属于兴奋型的一类,喝到一定程度神经先被麻醉,触觉对酒精的反应迟钝了,到那个时候不管是多大的杯子,一仰脖就进去了,并且保证脸不变色。喝酒的乐趣,古人说是醉后的陶然境界,这种陶然境界我至今没有体会过,酒桌上提倡喝好尽兴,李白斗酒诗百篇,关羽温酒斩华雄,而我喝多了什么也做不了,只是想美美地睡一觉。
我的印象中,后来家乡酒厂(九华山酒业)有了自己的品牌酒,九十年代末,酒桌上经常喝的是杏村老窖、精品新一代,这种物美价廉的酒,深受大众喜爱;随着时间的推移,酒的系列品牌相继推出,老香泉、精九华、甘露、金牧童,精品九华山等,制作精良,甘醇浓郁的中档酒常见于酒桌上,每次来客人,我都要用家乡的酒招待,或到外地看望朋友,都要带几箱家乡的酒,不忘介绍推介一番,当然是引以自豪,这些都珍藏在心中成为美好的回忆。
如今,酒不单单是一种饮料,已经形成一种文化,渗透于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了,现在喝酒的观念已发生很大的转变,已到中年的我即使参加酒场也不敢再象过去那样胡喝狂饮了,但社会交往中又是离不开酒的,如何把握好喝酒的尺度呢?有人用“言语”二字形象地比喻喝酒的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和言细语,第二个阶段——甜言蜜语,第三个阶段——豪言壮语,第四个阶段——胡言乱语,第五个阶段——不言不语。如果按这个标准划分的话,那么,朋友相聚最好喝到第二个阶段,请人办事最好喝到第三个阶段,任何场合都不要喝到第四个阶段,而第五阶段则是危及生命的“雷区”了。常在“雷区”边缘溜达的人,能够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确保不踩上“地雷”,那就全凭个人的控制能力了。俗话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啊。但愿在酒的世界里,酒会因你的驾驭而精彩。
新闻推荐
“不夸张地说,我周围90%以上的大学同学都用过分期消费,衣食住行、休闲娱乐都可以通过分期消费解决。”王鹏是北京某大学的大三学生,早在刚入学的时候,他便开始使用分期消费,感觉很方便。分期消费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