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秦建东,是琅琊区环卫所的一名普通职工。自2013年进入岗位以来,先后经历了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区环卫市场化、农村环卫全覆盖等重大变革,作为一名环卫从业者,我见证了城乡环境面貌的巨大变化。
环卫设备陈旧、机械化水平低、工人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质量差是大家对城区保洁的传统印象,然而自2014年城管体制改革过后,琅琊区以招标形式在环卫领域引入民营资本,推行“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市场化运营新模式,打破了传统格局。
近年来,琅琊区在道路清扫保洁、公厕及垃圾中转站管理、“牛皮癣”、小广告清理、农村环境卫生全覆盖等方面陆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了管干分离、职责明确、监管有力的环卫作业和管理体制,实现市场化运营。
引入市场的力量,改变了环卫设施、装备的落后状态,机械化使用率明显增加。现在,主次干道大多使用洗扫车普扫,洒水、清扫同时进行,保洁速度明显提高,大幅减少了扬尘,节省了劳力,也避免了环卫工人在机动车道上作业的风险。主次干道垃圾全部采用挂桶式电瓶垃圾清运车收运,不仅提高了收运速度,还避免了二次污染。快速保洁队伍的建立,使得对零星飘浮物、卫生死角、乱堆放、小广告等问题的处置更加快速。如今,城市的卫生死角不断被清理,以往尘土漫天、垃圾遍地的乱象一去不返了。
自2016年6月开始,琅琊区实施了农村环境卫生全覆盖,将全区大小村庄全部纳入市场化,村里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河道干净清洁,曾经的陈年垃圾场现在被平整硬化后建上了垃圾房,路上看不到垃圾堆踪影,道路两边树木成行,河边绿化带里树立着文明宣传牌,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居民们每天把家中的垃圾用袋子装好,投进门前的垃圾桶里,不一会儿,就被垃圾收集车运走了。
随着农村环境治理的深入开展,居民们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现在走进村里,整洁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农民脸上荡漾着幸福的笑容。“生活垃圾再也不用在家‘留宿\’了,家门口每天都有保洁员来打扫卫生,清早一打开门到处干干净净,现在生活在村子里感觉整个人心情舒畅。”听到邻里们话语里对环卫成果的肯定,我打心里感到高兴,环境变好了,处处都是美景。
(口述:秦建东整理:记者蒋瑞蕊)
—我的这五年
新闻推荐
娄滔父亲手机中保存的娄滔大学时期的照片,其时娄滔健康充满活力。长江日报图“女儿决定捐献器官回馈社会,所以我们尊重她的遗愿,已经来武汉准备捐献器官。”10月12日下午3点,汪艳梅在自己的微信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