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中国青年报》报道的江西赣州16岁高中生刘文展因投诉学校补课收费被劝退一文,不禁在想,这事情的真正问题是什么?
刘文展从高一上学期开始通过网络等渠道,向于都县教育局投诉学校存在周末补课收费行为,时隔半年,学校依然在补课。于是他转而向赣州市教育局投诉学校和县教育局,直至今年3月初,他干脆通过国家信访局网上信访信息系统举报相关情况。
从于都县教育局今年2月份的一纸通报可知,于都实验中学确实存在补课收费行为。刘文展被劝退,与可能存在的“泄密”有关。因为在第一次举报相关情况时,班主任就来找过他谈话了。其后,市教育局把他的举报转交给县教育局处理。在这过程中,很难保证他作为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得到严格保护。
补课收费,随意劝退,泄露举报人信息,这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但在我看来,比这些问题更糟糕的地方,是从学校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麻木。
学校补课收费自然是违反规定的,但这并非个别现象。特别是民办学校,靠组织补课赚钱,并不是什么稀奇事。然而,正因为人们都把这当作习以为常的事情,站出来反对的刘文展反倒成了学校的“眼中钉”,进而成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肉中刺”。当刘文展把矛头指向学校和当地教育局时,这等于捅了马蜂窝,既得罪了教育机构,也得罪了教育主管部门。
也正是这种麻木心理,造成了学校教育偏离教育初衷的现象。换个角度看,像刘文展这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勇气的学生,不正是教书育人的一个终极目标吗?像刘文展这样敢于向违规行为说不的学生,不正是培养公民意识、建设法治社会的典范吗?可到头来,在潜规则大行其道、众人皆麻木的氛围下,刘文展这样的学生反倒成了不合时宜的人。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魏英杰)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牛真子 实习生 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