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题为《北大教授的收入赶上了明星!没想到是以这种方式》的新闻被众多微信公众号推送,一时间,“知识付费”再次引发人们的讨论。
知识创富不是梦想
在这篇新闻报道中,作为当事人的北大教授从2010年起便开设网络授课专栏,如今借助互联网,他的学生已超过17万,专栏价值已近3500万元,而这仅仅是众多网络付费内容中的九牛一毛。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去年,知识付费迎来了“发展元年”,几乎每月都有知识付费产品出现。据初步估算,2016年知识技能领域市场交易额约为610亿元,同比增长205%,使用人数约3亿。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就是生产力”这句话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记者了解到,目前移动互联网上主要包括综合知识、付费问答、付费泛教育、付费教育等知识付费应用平台,在这些平台中,分答、知乎live、喜马拉雅付费专区、豆瓣时间等都是当下人气较高的平台。
近期,阿里应用分发平台发布的2017年二季度应用行业报告显示,以“90后”为主的知识付费用户已达5000万,预计今年知识付费的总体规模将达500亿元。碎片化获取知识的习惯正在催生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为知识付费渐成趋势
陈翠翠是阜师院一名大学生,她习惯从知乎与微博问答获取信息。“知乎上经常能获取令人脑洞大开的答案,让人打开思维、开阔眼界;而微博作为名人的聚集地,问答中不乏娱乐、八卦等受粉丝追捧的热点,既有趣味性,又能增加与名人的互动。”
除了猎奇和粉丝助推,实用性也是人们愿为知识付费的重要考量。“工作时间越久,越觉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阜城市民高伟在一家体育文化公司做业务主管,如今工作5年多,做起业务也已相当熟练,但他却隐隐感觉到,自己处在了事业发展的“瓶颈期”。“想通过学习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自己。”因为平时工作忙,无法抽出整块的学习时间,所以他便购买了相关的网络课程进行学习。
“除了以听录音、看视频的形式来学习,还可以加入微信群,线上向老师提问,与同学交流。”算下来,这些课程花去了高伟近一千多块钱,但他却觉得这钱花得很值,“因为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相比线下培训,省去了交通、住宿等开支,还节省了时间,不耽误工作。”
优质内容才值得付费
知识付费虽然火了,但是日前,转型做知识付费的papi酱和罗永浩却宣布退出该领域。他们的退出,也使得不少人再次把目光聚焦于内容生产、模式、知识变现等问题上。对于消费者而言,市场越来越大,可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广,什么样的知识产品才值得付费?是他们关注的问题。
“谁的课程能解决我的问题,我就愿意为其去付费。”作为一名半路出家的创业者,市民吴平告诉记者,他平时主要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关于公司管理、产品开发与销售等方面的知识,选择的授课者大多是业界公认的佼佼者。“创业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的过程,现在网上的付费课程太多了,我可能没太多精力让自己做到系统化,所以就从问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去学习。”
“知识付费,主要的还是看知识本身,而不是说谁的名气大,就为谁的课程买单。”市民李丰说,在一些问答平台上,榜单前列被娱乐明星和网红段子手霸占,粉丝所提问题大多集中在八卦隐私、花边新闻,娱乐成分较重,并不是真正的知识。“所以,只有先把知识做好了,大家才愿意去付费。”
新闻推荐
我国创新创业向纵深发展 成为首个跻身全球创新25强的中高收入经济体
成为首个跻身全球创新25强的中高收入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