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孙恒
自今年3月7日开始,江西赣州于都实验中学学生刘文展接连给多部门写信举报学校违规补课收费,先是被校方多次“谈话”,进行“思想教育”,接着在本学期开学前,班主任以学校名义给其母亲发来一条微信:请刘文展换一个学校。实际就是“劝退”处理。校方随后回应,此举系班主任个人行为,并称已多次上门劝其返校,但刘文展拒绝返回学校继续上课。据悉,目前,涉事班主任已被学校解聘。 (9月20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这事首先是和学校补课收费有关。刘文展从高一上学期开始通过网络等渠道,向于都县教育局投诉学校存在周末补课收费行为,但是时隔半年,学校依然在补课。他认为这是县教育局不作为,于是转而向赣州市教育局投诉学校和县教育局,直至今年3月初,他干脆通过国家信访局网上信访信息系统举报相关情况。
从于都县教育局今年2月份的一纸通报可知,于都实验中学确实存在补课收费行为。换句话说,刘文展投诉的基本事实成立,并不存在恶意攻击或诋毁学校的情形。既然如此,当地教育部门有什么理由不调查处理,此前又为什么不回应刘文展的反映,而学校又有什么理由劝退他?
刘文展被劝退,还与可能存在的“泄密”有关。因为在第一次举报相关情况时,班主任就来找过他谈话了。其后,他向赣州市教育局投诉学校和县教育局,结果市教育局反倒把举报转交给县教育局处理。在这过程中,很难保证他作为举报人的个人信息得到严格保护。将举报人信息泄露给被举报人,这种做法不仅是错误的,也有违保护举报人的原则和相关规定。
补课收费,随意劝退,泄露举报人信息,这些问题都不可谓不严重,也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但在笔者看来,比这些问题更糟糕的地方,在于从学校到教育主管部门的麻木。
学校补课收费自然是违反规定的,但这并非个别现象,甚至是许多学校的潜规则。特别是民办学校,靠组织补课赚钱,并不是什么稀奇事。然而,正因为人们都把这当作习以为常的事情,站出来反对的刘文展反倒成了学校的 “眼中钉”,进而成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肉中刺”。当刘文展把矛头指向学校和当地教育局时,这等于捅了马蜂窝,既得罪了教育机构,也得罪了教育主管部门。
也正是这种麻木心理,造成了学校教育偏离教育初衷的现象。换个角度看,像刘文展这样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勇气的学生,不正是教书育人的一个终极目标吗?像刘文展这样敢于向违规行为说不的学生,不正是培养公民意识、建设法治社会的典范吗?可到头来,在潜规则大行其道、众人皆麻木的氛围下,刘文展这样的学生反倒成了不合时宜的人。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悲哀。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吴春耕21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说,最近,一些城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暂停投放共享单车。这既体现“鼓励”、又体现“规范”,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有序”、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