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网上求医 便利背后隐患多 仅凭照片和描述的诊断只能称之为推断,或导致误诊误治

来源:枣庄晚报 2017-09-21 10:41   https://www.yybnet.net/

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一些年轻市民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选择用手机APP“看病”,或者登陆各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寻医问药。他们认为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省钱、省事。不过,同病不同症,看病这种关乎健康的大事,网络上寻医问诊真的靠谱吗?

网络就诊方便快捷受年轻人青睐

家住市中区金泰御苑的王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手机上有个看病的APP,我感觉还挺方便的。现在去医院看病得先排队挂号、再通过候诊、缴费和检查等一系列程序,看个小病一上午就过去了。不仅是我,周围的亲朋好友有个头疼脑热的,我也能在手机上第一时间查查,看看医生怎么说。通常吃个饭、坐趟BRT的功夫就把病看完了。

像王女士一样有了小病小痛习惯在网上就诊的市民并不在少数,特别是年轻的上班族和大学生群体居多。“其实有的时候自己身体健康出了点小毛病,我个人认为单独跑一趟医院是没有必要的。比如前段时间,我的手指肚上起了很多小泡泡,非常小也会扩散,用针挑破之后里面还有液体,但是不痛不痒的,我发现的时候就在百度查了一下,网上的医生说是湿疹,还有很多网友有类似的症状,还晒了图。根据网上医生的意见,我买了一个药膏涂上,没几天就好了。”家住市中区文汇嘉园小区的孙女士认为网络问诊还是很可圈可点的,“现在我一遇到头疼脑热的小病,都会先上网将症状描述一下,然后根据网上医生的建议去药店买药,足不出户就能解决问题。”孙女士说。

根据采访中市民所反映的情况,记者在手机软件下载商城中输入“医生”进行搜索,发现相关寻医问诊的软件不胜枚举。用户下载安装后,不仅可以在线进行医疗咨询问诊还能通过商城直接购买药品快递到家,西医、中医,就连养生的古方偏方都能找得到。在微信里,与寻医问诊相关的公众号也很多,仅通过认证的“私人医生”就有十余个。

记者随机下载了一款问诊软件,通过手机号注册后,就能向医生快速提问,在提问时可以上传图片,也能选择科室。问医板块分为妇产科、儿科、内科、骨科、外科等十数个科室。另外,患者还能找付费科室专家问诊。

90后女孩网上求医遭误诊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网上求医给人们看病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医患之间用网络交流,医生仅仅通过患者的语言描述和照片来判断病症,所以难免会有“失灵”的时候。

“去年,我的眼睛下面长了很多白色的小疙瘩,平时不痛不痒,我就没大在意,还以为是卸妆不彻底和熬夜的缘故。后来我发现这些小疙瘩不仅没有消退,还在继续长。我就百度了一下,问了在线医生。医生看了我拍的患处照片后,说这是脂肪粒,然后给我开了个药膏。没想到,这个药膏差点让我破了相。”家住市中区东郊小区的朱女士说,“从网络医生诊断是脂肪粒以后,我一直按照脂肪粒治疗。可是越治越严重,后来蔓延到鼻子周围。我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去市立医院挂了专家号,专家说这是与脂肪粒十分相近的汗管瘤。”

采访中,像朱女士一样被网络求医所误诊而耽搁病情的市民不在少数。“前段时间我肚子疼了好几天,网上医生根据我描述给的答复是肠炎,但是我到药房买治肠炎的药吃了几天都没有见效。后来疼得越来越厉害,到医院检查,这才知道我得的是阑尾炎,必须进行手术。”说起自己在网上求医的经历,杜先生到现在仍感到后怕。

网上诊断只能当做参考

网络寻医问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患者带来了方便,另一方面或许会延误治疗,造成严重后果。市立医院的杨医生告诉记者:“没有做检查,仅凭患者提供的照片和语言描述就判断患者病情,这样的诊断过于‘程序化\’。每个病人都存在个体差异性,通过手机‘问诊\’,无论病人把病情叙述得多详细,医生也只能进行推断,所谓的‘诊断书\’也只能写上‘可能\’二字。网上问诊也许导致误诊误治。”

“现在大部分‘网上看病\’对于宣传健康知识有一定的帮助。不过因为条件限制,仅限于初步问诊,医生也只能进行保守分析。我们每天要接诊数十名患者,但我们是看病,不是普及医疗知识,患者在网上自己查询一些相关信息也是一个好事。但是,网上有一些信息是不科学的,说不定会加重病情,应仔细甄别。”杨医生表示,“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网络上问诊,我个人认为,患者在身体不适时,可以上网咨询先行了解相关知识,提前对自己病情做个初步诊断,最后确诊进行治疗时,一定要到医院咨询医生,用药也应遵医嘱。同时,网上问诊,网络另一端的‘医生\’身份真实性无法保证。对于‘网络医生\’和现实中的医生是否是同一人,患者很难核实,切不可过度迷信网络求医。”

此外,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卫生部在2001年发布的《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指出,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只能提供咨询服务,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手机问诊涉嫌非法行医。

如果病患到医院就医,医患双方形成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但是如果患者通过手机看病用药,一旦出现事故和纠纷,将很难维权。

(记者 刘一单)

新闻推荐

治理婚骗治标更要治本

@木须虫:治理婚骗归根到底,其实还是社会诚信的命题。社会流动性的加快,陌生人社会加速到来,固有熟人社会知根知底信息高透明度创造的安全感,已经不复存,在复杂的社会面前,人们更倾向于用信息的自我防护...

相关新闻:
笑脸夫妻2017-09-21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网上求医 便利背后隐患多 仅凭照片和描述的诊断只能称之为推断,或导致误诊误治)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