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听障儿童“标签化关爱”值得商榷
近日,“橙色书包”进入公众视野,并迅速在网络掀起刷屏狂潮。这个由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公益捐助项目,旨在为适龄听障儿童捐赠带有特殊标识的橙色书包,保护他们出行安全,可这个项目却引发网友、儿童权益保护专家的争议。
■苑广阔不容否认的是,这项公益捐助项目初衷是好的。给有听障的儿童赠送一个带有明显特征的橙色书包,然后告诉公众,在马路上开车时如果看到背着橙色书包的孩子,要主动减速礼让,避免发生交通事故。然而,这一看上去充满正能量的公益捐助项目,却引发了质疑和争议。
其一,按照这一公益项目的设计,公众只要看到背着“橙色书包”的孩子,就知道他们听力有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贴标签”,很容易导致他们被特殊看待,带来心理上的负担,甚至引发心理上的问题。
其二,既然听障儿童在人群中具有了较高的辨识度,那对于少数居心不良,甚至不法分子来说,就等于有了诱骗、拐卖这些孩子的机会。由于“十聋九哑”的原因,他们在不法分子面前更加危险。
其三,不管是听障儿童,还是非听障儿童,低龄儿童对声音与方位的辨别能力都不够完善,在马路上行走、过马路的时候,都需要被车辆和其他行人关爱。从这个角度来说,既然所有的儿童都需要被关爱,那为什么又要用一只橙色书包把听障儿童区分出来呢?
尊重选择权才是硬道理
■丁慎毅对于听障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的选择权。如果家长有能力陪伴孩子出行,或者给孩子安装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他们自然不会选择“橙色书包”,如果家长没有这个能力,对家长来说,“橙色书包”就是次优选择,因为生命安全比标签化更重要。
从这次活动来看,“听基会”已向全国10000名儿童送出“橙色书包”,由于申请书包的人数较多,目前想申请“橙色书包”的人需排队。这说明了两个事实:第一,这并非强制,而是尊重孩子和家长的选择权。第二,有些孩子和家长确实存在这种需求。
现在一些人思考问题总是有意无意的绝对化。所谓“所有的儿童都该被关爱礼让”就像“人人生而平等”一样,可以是我们追求的理想,但并非现实的必然。
若把理想当现实,而非一切从实际出发去分析解决问题,这样的反对就容易沦为一场闹剧。特别是一些专家,如果总是问“何不食肉糜?”人们也一定会反问“何不去搬砖?”(陈曦整理)
新闻推荐
秋天气温适宜,绝对是个跑步的好时节,也难怪秋季集中了许多大型马拉松赛事。那么跑马拉松注意事项有哪些呢?一起看看吧。赛前晚餐要吃好专业人士认为,赛前一晚要吃好,当天早晨要吃少,补水及时睡个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