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一早,西北政法大学校园内,学生们为晨读打卡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被学生们调侃为“晨读五分钟,打卡两小时”。部分同学表示,几千学生,就4个打卡机能用,“成功刷脸完成晨读堪比春运抢火车票!”当日中午,学校官方微博就此事发布通告称,新的刷脸打卡的方式还存在不足,将于19日起恢复原管理办法。
(9月20日《新京报》)对于组织学生晨读,校方美其名曰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而以高大上的“刷脸”技术来督促实施,也不失为“创新”之举。然而,此举所遭遇的“晨读五分钟,打卡两小时”“成功刷脸完成晨读堪比春运抢火车票”的窘境,一日之内“恢复原管理办法”的自我“打脸”,无不照出了校领导“决策习惯”的傲慢和滞后。而除了技术层面的瑕疵之外,又真的有必要强制大学生晨读吗?
要说时下最火的创新热点,“刷脸”(人脸识别技术)绝对算得上一个,但由于技术的不成熟,在应用环节屡屡出现问题。对此,有网友就调侃,“刷脸不靠谱,乱点鸳鸯谱”“晚上挨了老婆一巴掌第二天就不能刷脸了”……戏谑之间,点出了这项高科技技术的最大漏洞。具体到“刷脸晨读”这件事上,校方上来就在全校推开,真不知校领导哪来的这份自信。出现问题后,才后知后觉地匆忙叫停,这是拿学生们开玩笑吗?钱能这么花吗?
再说晨读这件事,绝大部分大学生即将或已经步入成年,自然要以成年人的方式学习和生活,也要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在这方面,校方虽然可以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但这更主要靠的是大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用“刷脸”这种手段强制大学生晨读,很难保证读书入脑入心不说,更有可能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和抵制心理,实在不高明。
可以说,“刷脸晨读”半天即草草收场根本上缘于“粗糙管理”,这种想当然的管理方式难免漏洞百出。可是,用老方法就能够将晨读管好吗?怕是也不行。还是那个道理:只是把大学生“圈”起来晨读,却不思在晨读的内容上做文章,不想着怎样将晨读工作做细,无法从内心唤起学生的晨读兴趣,形式上搞得再热闹,也只会是热闹而已。
原本非常简单的一件事,最后却落得一个灰头土脸的结果,这种因校方不合理决策机制造成的教训,实在是不少了。身处创新一线的高校,一再犯这种“打脸”的错误,委实不应该。毕竟,这不仅仅是“面子”问题,还是态度问题、思想问题,更事关教育者最基本的求真求实、严谨治学底线。
新闻推荐
上半年险资“挥别”非理性举牌66家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上升
资料配图保险周刊■本报记者吉雪娇2016年,从万科到南玻,再到中国建筑和格力电器,险资在资本市场频频举牌,“快进快出”的投机行为亦引发对于激进投资的隐忧。而2017年以来,随着监管政策的持续加码,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