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霞
截至9月10日,全市共完成“地增绿”936.9万平方米,“地更绿”137.8万平方米。全市城市绿化工作实现了“量”和“质”的同步提升,打造出了很多精品,成效显著。
市住建局在高标准推进负责区域绿化任务的基础上,认真履行牵头部门职责,加强了对各区县及各责任单位的督导,确保了整治行动的顺利推进。针对做好下一步“地增绿·地更绿”工作,市住建局将在巩固和深化前期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扬担当务实、苦干实干的精神,扎实推进各项后续工作,让城市“绿起来”、空气“净起来”、环境“美起来”。
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后续动态管理
“地增绿·地更绿”集中整治行动是解决全市城中村改造腾空土地、房地产企业征而未建土地、政府储备闲置地、林下空地等黄土露天、因裸致脏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今年日照市启动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对城市绿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地增绿·地更绿”集中整治行动意义重大。
随着城中村拆迁数量的增加以及天气变化、旱涝不均等原因,裸露土地、绿化缺损随时会有增加。针对这些问题,市住建局将根据实际,建立健全“地增绿·地更绿”工作长效机制,坚持打好“突击战”“持久战”并重,将其作为加强生态日照建设的重要内容,持之以恒地抓下去,继续增强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切实抓好责任范围内的绿化任务落实。
对于已经完成绿化,苗木数量、绿化面积等信息登记在册的地块,市住建局将每季度组织检查一次,发挥督导协调作用,严格执行定期调度、通报制度,对苗木成活率低、绿化效果差的,责成责任单位立即进行整改。对新增裸露地块实施动态管理机制,尤其是对今年新拆迁腾空出的土地及时督导相关部门完成封闭围挡设置及建筑垃圾清运,覆盖绿化腾空场地,种植麦冬等地被植物等工作进行排查、督导,及时跟进绿化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
增加城市绿量
市住建局将根据城市建设发展要求和群众意愿,进一步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以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为准则,全面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和环境质量,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好基础。
加快推进市民公园、兴海公园、体育公园等新建公园及海曲公园改造、北京北路绿化等工程,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同时,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力争早日完成施工。在抓好大型公园、裸露土地绿化的同时,创新思路、完善机制,坚持因地制宜、能绿则绿,以小、多、匀、精为特色,围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通过“拆违建绿、拆墙透绿、破硬造绿、见缝插绿”等方式,为城市补绿添绿。对城中村改造后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安置楼建设,附属绿地全部按标准进行配套。对满足开放条件的现有绿化带,进行“敞开式、融合式”改造,合理设置园路、座椅、健身设施等,打造一批点、线、面结合的公园绿地。结合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整治等工作,把破产、改制厂矿企业闲置厂区、家属区等地块利用起来,建设一批因地制宜、设施完善、便民亲民、绿色生态的“口袋公园”“口袋绿地”,进一步拓展绿化空间、增加城市绿量。
推进提质增效
打造精品工程
在今年的城市绿化提升工程中,采取的送(送干)、疏(疏枝)、减(减少层次)、加(增加色彩、文化元素、服务设施等)、精(精致婉约)等措施效果良好,对市区北京路、青岛路等“七纵五横”12条道路绿化及118处道路节点绿化进行了全方位提升,主要道路“恢弘大气”、重要节点“精致婉约”效果呈现,建设的多处“口袋公园”,充分体现了“建绿为民”“还绿于民”的目的。
提升绿化品质不仅仅是对既有绿地进行绿化补植,还要坚持植物造景、生态宜人的原则,打造精品园林工程,提升景观效果、生态功能和人文特色。市住建局组织编发了《日照市城市道路绿化技术导则》,发放到各相关部门单位,明确了道路绿化的标准和规范,为更好地做好道路绿化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市住建局将建立绿化网格化管理制度,实行精细化、数字化养护管理,对重点区域、路段进行精雕细琢,彰显城市文化品位和内涵,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与此同时,市住建局还将强化“干则一流、出则精品”的意识,弘扬“工匠精神”,加强学习交流,围绕提升绿化品质精准施策,提升绿化档次,营造形神兼备的绿化意境。充分运用海绵城市理念,配套完善广场、环卫、休憩、健身、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市民与自然的互动性、参与性,不断打造生态绿色、亲民便民的园林精品工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志华)9月18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生主持召开市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分析1至8月份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听取推行河长制工作情况汇报。会议指出,1至8月全市经济运行基本面总体平稳,但面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