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超
皮肤听声、3D智能炫屏……9月16日,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举行,本报记者带您走近这些富有创意的项目。
是无人机更是空中机器人
“我们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行业无人机硬件、软件、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针对目前市场上行业无人机存在的痛点,我们自主研发了一款倾转机翼式垂直起降无人机,并在其上搭建了基于嵌入式GPU和深度学习的机载人工智能系统。”张文博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2010级博士,由他的团队研发的“鲲鹏易飞无人机”取得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这款无人机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结合了固定翼无人机续航时间长、作业半径大和多旋翼无人机起降灵活、可在空中悬停的优点。起飞时,机翼垂直于地面,由4个螺旋桨提供上升动力。当飞至一定高度后,两对机翼进行90度倾转,切换至固定翼巡航姿态,此时飞行速度可达140公里/小时;若在作业过程中发现异常点或需要降落时,机翼反向倾转90度,重新切换至垂直飞行模式,可实现空中悬停或垂直降落,使其只需10平方米左右的场地即可平稳起降。
“我们这套系统可以实现一键起飞、远距离自动巡航、部分作业自主完成、一键返航降落的‘傻瓜式\’操作。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将行业无人机打造成一款真正的空中机器人。”项目机载人工智能系统研发的吴鑫说。
“皮肤听声”
用皮肤就能听到声音,对于听障患者来说是个喜讯,由陕西科技大学皮肤听声研究所研发的高性能皮肤听声器,致力于帮助零听力患者重获新生。
皮肤听声系统参考新华字典,对拼音的412种组合进行哈希编码,形成拼音哈希表。拼音哈希表与皮肤阵列接触表构建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将接收到的拼音转换为皮肤阵列接触区域的组合。不同的声音对应不同的拼音,不同的拼音对应皮肤上不同区域的触觉组合,如同在胳膊上快速写下一个个拼音字母,将声波转换为电波,再将电波转为编码和皮肤触感,从而让听障患者通过皮肤“听到”声音。
项目团队成员,陕西科技大学教师齐勇介绍,普通助听器仅适合轻度、中度听障患者,无须训练。人工耳蜗适合重度听障患者,需要患者保有残余听力且需要训练,其价格一般在15万元-20万元左右。而皮肤听声器适合所有听障患者,特别是零听力患者,通过训练,各类听障患者都可使用,大规模生产后,其价格仅300元左右。
“风扇里飞出蝴蝶”
手持一把“风扇”,在扇叶旋转的时候,不停“变”出各种炫丽生动的立体图像,仿佛触手可摸,东南大学团队的一款全息3D智能炫屏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
全息3D智能炫屏是一种新型LED智能显示设备,通过算法实现2D视频或图像内容到3D的格式转化并输出。这款产品显示出全息3D展示效果,可以为各类广告、宣传提供酷炫的展示服务,运用于展会展览、商场影院、地铁机场、酒店等人流密集区域,还可实现内容的个性化定制。
该项目团队成员孙简介绍,其核心优势在于成本较低,绿色低碳,一款直径50厘米的产品仅需12W,同时便携可移动。该项目荣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季军。
新闻推荐
近日,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落下帷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闭幕式上表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