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淮南子》成语典故中的哲学

来源:淮河早报 2017-09-20 10:05   https://www.yybnet.net/

张纯林

(上接9月19日本报B7版)

在这则成语典故里,范蠡的做法,既符合“两分法”又坚持了“两点论”,并正确地发挥了自己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越国败于吴国,越王勾践梦想复国,他离不开范蠡、文种的辅佐,而范蠡、文种也有风雨同舟,助君复国的臣子之忠,越国君臣具有利益一致性,他们相互依存,荣辱与共,是有利的一面。这时,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越国君臣矛盾是次要矛盾。而吴王夫差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摆平吴王夫差是重点中的重点。但,当越王君臣成功返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打败吴国后,越国君臣之间的矛盾有了转化,不利的一面凸显出来。

由于“人臣太贵”,争功邀宠,极易“功高盖主”,威胁君王利益,使得君王有可能认为原来对己有用的东西,现已成为威胁自己统治地位,束缚、阻挡自己发展的潜在力量,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样,他们相互依存,肝胆相照的关系已不复存在。君臣矛盾,就由原来的次要矛盾,转化为主要矛盾。而越王勾践又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他的意志决定一切。范蠡是道家信徒,他清醒的看到这一点,作为曾经的功臣——“弓和狗”,他谨记《老子》关于:“功业既成,引身退去,应当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教诲,毅然选择了功成身退,飘然隐离。这种选择,表现出一种对自己前途命运的前瞻性,牢牢把握了促使矛盾双方向理想的状态转化的主动权,化险为夷,保全了自己。反观文种,既没有“两分法”的底线思维,又没有坚持“两点论”把握矛盾转化的良好时机和条件,仍然用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成功后的勾践,最终落得弃如敝履,自刎丧命。

历史上,这样的典型事例很多,比如助汉高祖刘邦成就大业的张良功成身退而得善终。但韩信却贪图富贵,不听张良劝告。直到人头落地之前,才悟透张良的苦心,发出:“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哀叹!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是悲剧,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却又是一种历史必然。开国皇帝为江山计,奉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想,鄙视“妇人之仁”。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没有坐稳江山,就是因为缺乏“烹狗”的勇气。革命胜利了,他没有“杯酒释兵权”的权谋,顺之,给共同打天下的弟兄们良田美宅,让他们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逆之,则杀伐或赐死。他行“妇人之仁”,放纵刘宗敏一帮起家功臣胡作非为,结果李自成昙花一现,成了只做几十天的短命皇帝。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句成语典故,今天读来,当取其有意义的一面。这就是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矛盾的法则,分析矛盾,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转化矛盾、化解矛盾、解决矛盾,使事情朝着好的方面转化;决不能回避矛盾,违背意识的主观能动性,贻误时机,轻视矛盾、增加矛盾、激化矛盾,使事情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三)从“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看质量互变规律

辩证法的观点,是《淮南子》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它在多部篇章中,以朴素的辩证观点,循循说“理”娓娓论“道”,揭示了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质量互变规律。《淮南子·人间训》开篇中有这样一段精辟论述:“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蹪于山,而蹪于蛭。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意思是说,千里长堤,因为蝼蚁的洞穴渗水而决溃,百丈高楼,因为烟囱的裂缝冒出烟火而焚毁。《尧戒》上说:“战战栗栗,一天比一天谨慎。”人不会被大山绊倒,而往往被小土堆绊倒。所以,人们往往都轻视小事忽略小害,以致酿成大祸后才为之后悔。这就是成语“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的出处,它引自先秦哲学家韩非子《喻老篇》。

这则成语典故说的是:战国时期,魏国相国白圭善于筑堤防洪,经常巡视,勤查勤补,一发现哪怕是极小的蚂蚁洞也立即派人补漏,以免小洞逐渐扩大、决口,造成大灾害。由于白圭忠于职守,防洪护堤,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因此,在他任魏相期间,魏国从未被水灾所困,百姓交口称赞。魏国诗人应璩为此赋诗铭文:“细微可不慎,堤溃自蚁穴。”

另外,还有一说,临近黄河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黄河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一天有个老农偶然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可能会影响堤坝的安全,他正要回村秉报,路遇儿子。闻后不以为然:这么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个蚂蚁窝吗?硬拉老父一起下田了。当晚风雨交加,黄河水位猛涨,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渗出、喷射,致使堤决人淹。

这则成语典故,揭示的一个哲学道理就是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是说,量和质是事物内部发展的两种状态。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从微小的量变开始,当这种量变达到一定的“度”,就会导致事物发生质变。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量变是产生质变的积累过程,质变是量变达到一定“度”时的必然结果。是事物内部稳定性、连续性的中断,是一事物突变为他事物的显著变动状态。经过质变,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事物无限地发展下去。

因此,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千里长堤虽然十分牢固,却会因为一个小小蚁穴而崩溃。事情的发展总是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隐患虽小,如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及时处理,就会酿成大患。魏国相国白圭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从“小小蚁穴”这微不足道的细节入手,勤查勤补,防范于未然,使堤坝一直处于不会发生破裂、决堤的规定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量变之中,牢不可破,安澜无恙。而那老农的儿子,轻视细节,酿成大患,祸及全村。所以,《淮南子·人间训》引用这则成语典故,意在劝谏,“仁君治国”当见微知著,明察秋毫。

同样的道理,《淮南子》在《缪称训》篇中进一步引申论述:“积薄为厚,积卑为高,故君子日孳孳以成辉,小人日怏怏以至辱。”意思是说,薄的积多了可以变厚,低的积多了可以变高。所以君子天天勤政不懈,就能成就辉煌的业绩,小人天天心怀不满,就会德不配位,遭人轻蔑。因此,“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是故积羽沈舟,群轻折轴。故君子禁于微。壹快不足以成善,积快而为德;壹恨不足以成非,积恨而成怨。”这就是说,君子不要以为小的好事不值得做就舍弃它,因为,小的好事积累多了就能成为大的好事;也不以为小的坏事无碍大局做做无妨,因为,小的坏事积累多了也就能成为大的坏事。羽毛看似很轻,但堆积到一定程度也能将船压沉,很多轻东西放在车上也能将车轴压断。所以,君子要禁止微小的弊病产生。做一件好事还不足以使人称颂,但好事做多了就能形成好的品德;一次遗憾不足以形成大错,积累多了就成为终身怨恨。

《淮南子·说林训》接着又说:“故跬步不休,跛鳖千里;累积不辍,可成丘阜。城成于上,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缘使然。”所以,只要小步不停地爬行,就是跛脚的鳖也能达到千里;不断地积土,就可以堆成山丘。城墙耸立在于土,大树挺拔在于根,这些都不是随心所欲的,是依循事物的规律而成的。

《淮南子》用这些篇章,阐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用典说理,生动形象,“道”寓其中,哲理深刻。它警示“执政君王”,要敬重卑微,防微杜渐;厚德善为,持之以恒;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就能业绩辉煌“孳孳以成辉”。正如《淮南子·俶真训》所说:“是故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余。”功德的积累,按天来计算是不够的,可是按一年来计算却是有余的。

(四)“刻舟求剑”与形而上学

《淮南子》在论述君王治政方面,极力推崇“法与时变,礼与俗化”,坚决反对“循先袭业,籍守旧教”,并在《说林训》和《齐俗训》中,引用“刻舟求剑”和“胶柱调瑟”这两则哲学寓言典故,来论述自己这一治国理政的政治主张。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说的是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一不小心,把挂在腰上的宝剑掉落江中,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但行船已走远,而落剑却没动,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胶柱调瑟”这则典故,说的是有个齐国人跟赵国人学弹瑟,他不去刻苦钻研弹瑟的技术,却让赵国人先调好了弦,将瑟上调弦柱用胶粘起来带回了家,以为这样就能弹成曲子。结果,三年没弹成一支曲子。他这种愚蠢的做法,遭到许多人讥笑。

这两则寓言典故,都涉及到辩证唯物论和形而上学这样一对哲学命题。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没有弄懂运动和静止之间的关系。他重视了剑从船边落下这个现象,刻下了记号,但却主观脱离了客观,没有从船是随浆运动,而剑是相对不动的这个客观实际出发,片面的把船和剑都看成是静止不动的物,把行动中的船,和相对静止的落水剑这一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割裂看待,等船靠岸,他还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捞剑,这不是很可笑吗?“胶柱调瑟”中的齐国人,没有由表及里的分析问题,只看到琴瑟调音柱对定弦作用的表象,却没看到调音柱的转动,才能给弦定调的内在本质,用胶粘固调音柱,使它静止不动,还怎么能调出五音六律的和谐音调,这不是很愚蠢吗?

这样,“刻舟求剑”和“胶柱调瑟”的做法,都违背了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哲学原理,颠倒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否认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夸大事物静止的相对性;否认事物本质的决定性,夸大事物现象的从属性。这就是哲学上讲的主观唯心的形而上学行为,它是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待和处理问题。后来,人们用这两则寓言典故,比喻人的眼光不能与事物的发展变化同步,办事刻板,拘泥而不知变通。

因此,《淮南子》在《说林训》和《齐俗训》中,寓谏于典,立论于理,告诫当政者,无论是治国还是安民,都应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要法随时变,“不宜则废止”。对于自己这一治国理政的政治主张,《淮南子》在《氾论训》中阐述的更加淋漓尽致:圣人制定礼乐之法,但并不拘泥。治国虽有常规,但须以利民为本;政令教化虽有常法,但须以切实可行为好。如对民众有利,就不必效法古制,如对社会适宜,就不必遵循旧法。夏朝、商朝到了末世,桀纣不改变古法导致了灭亡;夏禹、商汤、周武王不因袭旧法,却兴旺发达而称王。所以,圣人总是“法随时变,礼与俗化”,改变古法无可非议,因循守旧不可赞美。

接着,《氾论训》痛批那些抱残守缺的思想说:纵观往古历史,殷朝改变了夏朝的礼法,周朝改变了殷朝的礼法,春秋各国又改变了周朝的礼法,“三代之礼不同,何古之从?”但,那些学者们还是死守法典旧教的“一定之法”,以为离开这些就无法治理天下,这就像拿着方榫头去装圆榫眼,还想牢固,难哪!

所以,《氾论训》最后旗帜鲜明的进谏:“挽回危局、治理乱世,没有因时制宜的聪明才智是不行的;但如只是循古袭旧,即使笨蛋也会做得绰绰有余。所以无用的礼法,圣王是不采用的;不符实情的论道,明君是不听取的”。

新闻推荐

新人八百元聘化妆师婚庆花五十元找外包人员顶替

朱慧卿/图准备在假期举办婚礼的林先生说,近一个月已经去了多家婚庆公司,但发现他们的方案都差不多,越来越多雷同的婚礼被照搬,“原来几家公司的灯光和舞台搭建都是承包给同一家公司做的,怪不得看着都...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淮南子》成语典故中的哲学)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