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朋友圈都被这样一条消息刷屏了:浙江省金东区实验小学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不再让家长为孩子作业签字。这份《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的公约里面提到:“我们希望学生有这样的认识:检查作业是自己的事,不是妈妈的事……从今天起,我们想改变“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现状,取消规定家长为孩子家庭作业签字的要求……”(9月17日《钱江晚报》)
不用多说也知道,家长们苦签字久矣。作业每日签字、请假旷课签字、孩子迟到签字、犯错误保证不再犯签字……据说,这比单位点卯打卡刷脸还要“催逼过甚”。但是因为牵扯孩子的在校表现,家长们也不得不极度配合,而且这一切都是在“家校合作”的名义下出来的,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家长们怎好违拗。于是,“家长签字”成就了学校对于家长群体的有效绑定,而且效果奇好。有了家长的督促,孩子们的作业完成情况,无论及时性还是质量都普遍“上乘”了。
所以,鉴于这样的效果,对于“家长签字”还真不好意思一棍子打死。但是从学校或教师的角色边界上来讲,通过“家长签字”把指导功课的部分“分内之事”转嫁出去,确实有点“甩锅”嫌疑,因此也一直备受指摘。尤其对于职场中已然身心俱疲的年轻父母,下班后还要按部就班的给孩子辅导功课,不免成了另一种加班,此间辛苦自不待言,且日复一日,渐成负赘。据说,这样的家校“无缝对接”的看护,极大打压了孩子的自主性,“独立自主完成”的主体性意识迟迟建立不起来,弊端不小。
现在,金东区实验小学一纸公约,取消了“家长签字”,让不少家长如蒙大赦。但是反过来看,取消“签字”之后,家长们一旦失去了一种常态看护形式,就真能一身轻松了吗?恐怕,在很多家长内心会慢慢衍生出对孩子“失控”的感觉了。别看签字时一肚子苦水,但是真要不签字了,跟老师学校“断了音讯”,估计第一个不适应的还是家长,他们会主动要求老师传达孩子近期的学习情况、上课是否守纪律、和其他小朋友相比表现如何、各方面成绩是否优良……
由此可见,某种程度上,有时候是家长被自己的焦虑感绑架了,如果真要不签字,他们反而有可能觉得不踏实。再深入一点分析,表面上,要求家长签字是学校、老师在给家长“越界”下派任务,实质上却是整个社会你争我赶,竞争从成人社会向未成年人群体延伸的结果,从拼爹、拼钱、拼房上传递出来的全方位竞争气氛,对全社会形成了感染,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加持,任何考核以数字标准来厘定,老师和学校的教学压力不小,家长的育人压力很大,他们除了自我加压,还会使尽浑身解数在下一个环节上施压,但是到最后,孩子总是最底层的最终承压者,承受那份不可承受之重。
可以这么说,大环境如此,注定家长们不可能因为不签字就可淡定得做起甩手掌柜。即便取消了“家长签字”,也总会有其他方式让家长继续疲于奔命,总会有一个“签字”的替代姿势,继续对孩子形成严密看护。不让家长们签字,还有神通广大,一呼百应的家长群呢,每天老师点卯某某同学家庭作业完成不理想,家长们就会脸面无光,内心惴惴。所以,学校绑定家长,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会有各种方式和渠道,家校合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此而言,“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可能就是个假命题。
新闻推荐
林日新主持人语:孟子有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活条件好了,孩子的体质却变差了,这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值得引起各方重视。中学生运动会记录“沉睡”40年无人破、高中班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