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一直层出不穷。去年年底,各大移动支付平台相继推出延迟到账服务,似乎为避免遭遇电信诈骗提供了一份“后悔药”。但是,在一些支付平台,所谓延迟到账功能,并不能实现撤销交易,一旦被骗转账,钱款依然会进入对方账户,只是延迟一段时间而已。
无法撤销的“延迟到账”意义何在
■张淳艺许多消费者对于一些移动支付平台推出的延迟到账服务深信不疑,以为可以帮助撤回资金防止被骗。但事实上,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平台所谓的“延迟到账服务”,只是一种纯粹的延迟功能,按照付款方选定的时间,在2小时或24小时后入账对方账户。在这期间,付款方并不能撤回转账钱款。“延迟到账”的核心价值在于可撤销,给了付款人更多的时间去冷静思考和认真核实,从而做出更加理智的判断。而无法撤销的“延迟到账”,就失去了防骗的意义。正如网友所言,“我要是信任对方的话,可以设置实时到账”。但凡设置“延迟到账”,针对的都是可疑的收款方,以期留个后手。然而,无法撤销的“延迟到账”却是既失去了实时到账的便利,又不具备防范诈骗的功能,俨然沦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日益猖獗,严重威胁公众财产安全、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各移动支付平台应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完善“延迟到账”服务,增加撤销功能,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同时,央行也应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健全相关制度,明确规定银行和支付机构提供延迟到账服务时,消费者均可在规定时间内申请撤销转账,从而筑牢电信网络诈骗“防火墙”。
“延迟到账”的漏洞到底该怎么补
■朱昌俊去年9月相关部门发布的转账新规中,要求自当年的12月起,银行和支付机构提供转账服务应当向存款人提供实时到账、普通到账、次日到账等多种转账方式选择。但对于必须设置撤销转账的补救措施,在规定中,只是明确了“个人通过自助柜员机(含其他具有存取款功能的自助设备)转账”这一种类型,而对移动支付并未提出明确要求。就此来说,目前这种状况的出现,或可以说是从规定层面就埋下了隐患。
随着网络支付的普及,对于骗局的防范,也理当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延时转账”的漏洞需要补,关键是怎么补。比如,相关部门和支付平台理当对这种漏洞采取正视的态度,对支付平台也提出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其次,在操作权限的问题上,管理部门、银行与支付平台之间应建立起常规性的协作机制,避免仅仅因为撤销权限的问题,而掣肘移动支付的安全保障。再者,对于可能出现的骗局,也应该有对应的预防制度设计。
银行柜台转账也好,移动支付也罢,骗子不会因为渠道不同就放弃对骗术的钻营。那么相应的,在防骗上,也理当统一口径,对于明显可见的安全漏洞,所有平台都应该无区别对待。“延迟到账”制度实施不到一年,支付平台未见“撤销转账”功能这一问题被提出,其实是来自现实的反馈,未尝不是制度完善的一次契机。
(陈曦整理)
新闻推荐
□陈华文二十年前的九月初,我只身一人,背着行囊,从农村来到江城武汉,在这座城市的南望山脚下,开启了全新的大学生活。人们都说上大学、尤其是念重点大学,是人生的分水岭。我当时可没有这么高的觉悟,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