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社会新闻 财经新闻 股市新闻 国际新闻
地方网 > 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结合 ——浅析《万历十五年》的魅力所在

来源:达州日报 2017-05-12 10:06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浅析《万历十五年》的魅力所在

作为一部学术专著而能畅销30余年,《万历十五年》堪称一个奇迹。“开口不谈‘十五年\’,自称‘明粉\’也枉然”,这句调侃之语,为这部书的巨大影响力做了最有力的注脚。不久前的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中,“毁”了学者型官员高育良的,也是这部《万历十五年》。

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平淡的一年,既没有大的天灾,也没有大的人祸。然而,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在貌似波澜不惊的表象下,掩藏着皇权统治的乏力、官僚体制的钝化和意识形态的迷乱,烜赫一时的大明王朝已然走进了历史死胡同,丧钟已隐隐响起。把万历十五年作为时间切入点,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步步深入,层层剖析,在这里,史学家黄仁宇以高超的手法做了一次“微创手术”,表面虽不着痕迹,却在深层次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五脏六腑”进行了鞭辟入里的“病理”分析。

独特的视角之外,作者黄仁宇在书中对所涉历史人物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立体”还原,呈献给读者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活泼泼的人物形象,这也是《万历十五年》保持持久吸引力的原因之一。受“非此即彼”二元对立评判模式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刻画“脸谱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签化”,如,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是个混账透顶的“懒政昏君”,海瑞就是一心为民请命的“清官”“完人”,戚继光就是没有丝毫人格瑕疵的民族英雄,等等。然而,通过《万历十五年》,我们却发现,朱翊钧之所以近三十年不上朝,乃是出于对各种繁琐礼仪的反感,对整个文官集团的失望,以及对不能立自己心爱女人的儿子为太子的“报复”。他的看似不负责任的“懒政”之举,其实笼罩着一层“哀大莫过于心死”的悲凉之气。

同样,对于千古第一清官海瑞,黄仁宇也没有一味地褒扬,反而用了“古怪的模范官僚”这一极不客气的话语进行评判。作为孔孟之道的忠实信徒和坚定践行者,海瑞一生彰显着服务公众而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这种崇高精神以及海瑞自身无懈可击的私德,注定了他会被供奉到道德的神坛,而被历史、当下和未来所怀念、铭记。然而,把千年前的教条、把形而上的伦理道德照搬过来,用于应对纷纭复杂的现实政治操作,海瑞之不合时宜、“古怪”一望可知。毕竟,“半部论语治天下”仅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当不得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同时代的思想家李贽对海瑞的评价,可算是一针见血。

作为抗倭民族英雄,在文学影视作品中,戚继光总以“高大全”的形象示人。然而,在《万历十五年》中,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位戚大帅:他豁达豪爽,却也深谙政治“潜规则”,多次以金钱、美女贿赂政治靠山张居正等;他体恤下属,却也经常显露霹雳手段,士兵离队小便就会被处以割耳酷刑;他自奉甚简,却也率性而为,喜欢吃的北京煮猪头不惜由百十里外走马传致;他畏妻如虎,却在暗中娶妾3人,生子5人,直到儿子长大,他泼悍的夫人还不知将门有子……擦拭掉被涂抹的一层厚厚脂粉,英雄得以以本来面目示人,这张面孔虽然没有臆想中的那么完美无缺,甚至带有一些丑陋,但因其真实,我们会更觉可亲、可爱,从而所产生的敬仰、爱戴也才会发自肺腑。一句话,不把历史人物强行安放在二元对立评判模式的标准像框里,而结合史实,多角度剖析,“立体”式还原,这使《万历十五年》收获了巨大成功。

当然,对于一部历史学专著而言,有无真知灼见的史识应是衡量其水准高下的最重要标杆。当下学界,史识的浅陋已成为一大痼疾。如,对于明朝的衰亡,不少学者仍因袭“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的老调,把帝王的个人品质视为决定国家兴衰的主因,而缺乏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的全方位的考量,所得出的史识自然不能使人信服。反观《万历十五年》,通过描述万历帝以“懒政”为手段和文官集团进行博弈,揭示了君主专制政体的深层次病态;通过对张居正“人亡政息”的慨叹,指出了强人治国的局限;通过对海瑞悲剧性命运的透视,道出了个人道义理想在现实政治操作层面的苍白无力;通过对李贽思想的全面剖析,论证了当时思想界的苦闷和“无路可走” ……黄仁宇以其“大历史观”享誉学界,在《万历十五年》中,这一观念体现的淋漓尽致。跳出“就事论事”的学术桎梏,拉长时段,以一种更全面、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历史,所得出的结论自然不落窠臼、振聋发聩。

概而言之,《万历十五年》所得出的史识主要涵盖以下两点:其一,明朝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采用疏阔、僵化的道德准则治国,而没能建章立制,实现精准的数目化管理;其二,个人的品德、能力无法从根本上弥补体制的不足,人治靠不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这两点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不久前,“于欢刺死辱母者”一案在各大媒体引发轩然大波,在对该案的讨论中,出现了明显的以道德评判取代司法审判的倾向。殊不知,以道德评价作标准,很难保证不出现主观性、随意性和专断性,公正司法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道德至上的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近年来,受道德泛化的影响,“道德掩盖事实”“道德绑架常识”“道德评判干扰司法审判”等现象屡屡出现,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出了巨大挑战。为此,必须以史为鉴,走出“以道德代替法律”的误区。

同理,与道德至上相呼应,以推崇圣君贤相、清官廉吏为标志的“人治”意识在当前也有深厚的土壤。持此种观念者,片面夸大个人意志、能力在推动社会前进中的作用,而忽视了建章立制、完善体制这一最根本的问题。《万历十五年》中,为确保新政顺利推行,“救时宰相”张居正可算是尽显铁血手腕,其意志之决绝、风格之强劲,整个历史上都鲜有人与之相匹敌。可即便如此,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精准的数目化管理,在张死后,新政很快灰飞烟灭,张居正本人也落了个被抄家清算的悲惨下场。同样,由于戚继光的个人努力,他所率领的戚家军一度武力值“爆棚”,战功赫赫,可由于“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没有改变,以及缺乏相应的配套机制,戚家军很快埋没于历史烟尘,整个大明王朝的武力废弛也日甚一日。由此可见,个人的意志、能力无法弥补整个体制的不足,人治的结局只能是“人亡政息”,确保社会长足进步和发展的唯一“诀窍”只能靠建章立制,把各项事业和活动真正纳入制度化、法治化管理的轨道。

金无足赤,同理,任何一部著作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毋庸置言,《万历十五年》以论代史的倾向比较明显,在研究理念上也受西方学界“中国停滞论”的影响,有先入为主、预设立场之嫌。虽然如此,《万历十五年》仍以独特的研究视角、生动的语言叙述、立体的人物剖析和卓越的史识见解,实现了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结合,为史学大众化探索出一条蹊径。

□徐冬

新闻推荐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筹备工作热点三问 ——新华社记者专访河北省常务副省长、雄安新区临时党委书记袁桐利

  4月1日当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消息发布后,雄安新区临时党委和筹备工作委员会几十名工作人员就连夜进驻新区展开工作。  一个多月来,临时党委和筹备工作委员会如何开展工...

相关新闻:
晚霞2017-05-11 00:00
猜你喜欢:
评论:( 学术性和通俗性的完美结合 ——浅析《万历十五年》的魅力所在)
频道推荐
  • 公园里的捐赠 王溱
  • 图说天下 2022年04月16日A07版文章字数:434朗读:
  • 迄今发现的最远恒星 也许开启了研究早期宇宙的新窗口
  • 各地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
  • 俄通报乌千余守军投降美将供乌8亿美元军援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