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治家、军事家陈平,早年住在阳武县户牖乡(今河南兰考东北)。因父母去世较早,他从小就跟着哥哥陈伯一起生活。陈平好读书,家里虽然很穷,但哥哥还是坚决供他出去求学。陈平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人问:“家里那么穷,吃了什么才长得这么魁梧?”陈平的嫂子恼恨他不从事劳动生产,就说:“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糠核是糠壳的音变,即谷子碾出小米之后剩下的粗糠。陈伯听到这些话,很生气,竟把妻子赶回娘家休了。
转眼间,陈平长大成人,该娶媳妇了,可富人家都不肯把女儿嫁给他。俗话说:“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可陈平是贫而择妻,非富不娶。虽然家中贫穷,但他对于婚姻毫不含糊。用今天的“高富帅”标准来衡量,陈平是三项标准有其二——高而帅,唯一缺少的就是富。因此,陈平知道自己的优劣势,决心娶个富家的姑娘为妻,以改变自己的境遇,为将来事业上的作为奠定基础。
乡里有个叫张负的财主,他的孙女许嫁了五次,可是五个丈夫都没等到结婚就死了,因此没有人再敢娶她。陈平却四处放风,说自己想娶张家的这个姑娘,谁知媒人们都不肯为他说媒。
一次,乡里人办丧事,大伙都去帮忙,且送上了赙仪(给办丧事的人家送的礼)。陈平因家里贫穷没有钱送,就早去晚归帮助料理丧事,多干活多出力,所谓以力为礼。张负也来丧家送赙仪,因而就遇到了陈平。见这人高大魁梧、相貌不凡,又听说他有意娶自己的孙女为妻,于是就想具体了解下情况。
陈平见到张负来了,更是忙里忙外,还支配调度其他帮忙的人,把事情办得有条有理。丧礼的诔文(相当于如今的致悼词或哀悼文章)是请县里的先生专门写来的,可念诔文的人一开头就卡壳了,因为有好几个字都不认识。正在尴尬的时候,陈平请求代念诔文。征得同意后,便开始诵读。他不仅诵读得清楚流畅、无滞无碍,而且抑扬顿挫、徐疾得体、哀而不伤。丧礼过后,人们向陈平投来赞许的目光。
等陈平离去的时候,张负就在暗中跟随。他要去看一看陈平的住处。陈平的家住在靠近外城城墙的一条偏僻小巷里,真是穷得不像样子,用一领破席子当门。但有心的张负发现一个秘密:在陈家门外有很多车辙。这个偏僻小巷并不是通行的车道,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车辙呢?张负突然明白了,陈平的这个陋巷穷家中,时常有不平凡的人物往来出没。因为在那个时代,只有身份地位较高的人才能乘坐车子。
张负回家后对儿子张仲说:“我想要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说:“陈家贫穷又不会过日子,全县的人都耻笑他不干农活,整天到外边去闲逛,为什么偏偏要把我女儿嫁给他?”张负回答:“像陈平这样仪表堂堂的读书人怎么会长久贫贱呢?”最终,还是把孙女嫁给了陈平。
因为陈平贫穷,张家就借钱给他行聘,还给了他置办酒宴的钱。张负告诫孙女:“不要因为陈家贫穷就不好好侍奉人家。侍奉兄长陈伯要像侍奉父亲一样,侍奉嫂嫂(后娶的)要像侍奉母亲一样。”
公平“分肉”显志向
汉代以前,每年农历的“二月二”前后,各地要到土地神庙举行祭祀社神的活动。古人认为,这天是社神的生日。乡里人在社树下搭上棚屋,杀猪宰羊献祭酒,先祭社神祈求农业丰收,然后再把祭祀的肉分给大家。汉代以后,变成了春社、秋社两次祭祀。秋社在农历八月举行,以收获报答感谢神明,即所谓春祈秋报。
陈平经济地位的改变,也带来了社会地位的改变。这年的春社节就由他来主宰祭社。分祭肉是春社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前分祭肉都是按抓号分肉。负责分肉的人则先把自己的那份割出来,不需要抓号。同时,由于按号领肉的人就站在跟前,分肉的人还难免有所偏向。再加上各部位的肉质不同,号排在前面和排在后面结果自然大不相同。因此,每次分肉大家都有意见。
不过,陈平这次主持分祭肉却分配得很平均,大家谁都没有意见。他的做法与以往不同:一是按领肉的人数先把肉均匀地分成若干份,每份肉都插上号牌,然后再抓号,对号领肉。二是陈平作为负责分肉的人也要抓号,不能先把自己的那份拿出来。这样一来,分肉的人事先不知道哪份肉是分给谁的,自然也就没有了偏向嫌疑。而且,抓号靠前靠后也没有太大区别了。社肉分完后,乡亲们都认为“这次分肉好,陈家的孩子会主持”。
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说:一个诸侯国、一个大夫家,不用担心财富贫乏、民户寡少,真正值得忧患的是财富不平均、人民不安定。财富平均了,便无所谓贫乏;人民和睦了,便无所谓寡少;大家能够相安无事,也就没有倾覆之祸了。
确实,社会的不安定,说到底是因为不公平。可孔子只说出了原因,至于如何才能做到“均”和“安”,如何才能避免不公平,他老人家在这里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而陈平分肉只是改变了一下游戏规则,就让问题迎刃而解了。
以前主宰分肉的人未必不知道这种做法,只是事关自己的切身利益,不肯这样做罢了。正所谓“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只有陈平肯为,所以受到民众的欢迎。而陈平更让人佩服的地方在于,他把“分肉”的公平推广到“宰天下”的公平。故太史公曰:“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成大事者必有大志,当陈平在砧板上分割祭肉时,他的志向就已经很远大了。杜甫对司马迁的这一远见卓识也给予盛赞:“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
出奇谋展自身才干
陈胜起兵称王之后,陈平先是到魏王咎手下做事,后随项羽入关攻破秦国。因击败并降服殷王而被任命为都尉,赏黄金二十镒(一镒为二十四两)。不过,项羽只重用自家人。而陈平是个有大志向的人,他知道在项羽这里没什么前途,便开始考虑自己的去向。
这时,刘邦来赴鸿门宴。在宴会的紧急时刻,“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欲趁上厕所的机会逃跑。项羽见刘邦去了一会儿还没回来,便派陈平“召沛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写这段时,并没有交代陈平回来报告情况。因此,有学者认为,陈平像“赵老送灯台”一样,一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报告,好像是一处“漏笔”。其实,陈平出来时正看见刘邦和樊哙等人商量逃跑,却装作没看见躲到一旁去了。等“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的时候,才随着张良回来。有了张良的解释,陈平自然就无须复命了。
刘邦回去不久,便攻下了殷地。项王大怒,准备杀掉前次平定殷地的相关将领。陈平害怕被杀,便封好赏赐的黄金和官印,派人送还项王,并单身拿着宝剑抄小路逃走了。渡黄河时,船夫见他单身独行,怀疑是逃亡的将领,腰中一定藏有金银宝物,就一直盯着,准备谋财害命。陈平解开衣服赤身露体地帮助船夫撑船,船夫看他身上一无所有,才没有下手。
陈平到了修武(今属河南焦作)投降汉军,借助魏无知得到刘邦的召见。同时被召见的有七个人,刘邦赐下饮食后说:“吃完后,都到客舍去休息吧。”陈平说:“我有要事前来,所要说的话不能拖过今天。”刘邦就跟他交谈,得知鸿门宴上陈平放走了自己,刘邦就问:“你在楚军任什么官职?”陈平说:“都尉。”于是,刘邦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并让他做参乘,掌管护军军务。众将都喧哗起来,说:“大王得到楚国的逃兵刚一天,还不知道他本领的高低,就跟他同乘一辆车子,并且反过来让他监督我们这些老将……”陈平知道,刘邦这样信任自己,还会招致更多的谗言。于是,他对魏无知说:谗言多了,汉王也会怀疑我。那时你首先会受到汉王的埋怨,要有所准备。
果不其然,周勃、灌婴等老将都在刘邦面前诋毁陈平,说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但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玉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什么真东西。听说陈平在家时,曾经和嫂子私通。他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归附楚王又不相合,这才逃来归降汉王。现在大王任命他为护军,听说接受了将领们不少的钱财,给钱多的就得到好处,给钱少的就得到差的待遇。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
这么多老将再三进言,刘邦也怀疑起陈平来。他先把魏无知招来,责问他怎么推荐了这样一个人。魏无知说:“我推荐他,只说他有才能,而陛下所问的是品行。现在,即使有人像古代的尾生、孝已那样品行好,但对战争的胜负、国家的命运没有任何用处,陛下难道需要这样的人吗?楚汉对峙,我推荐善出奇谋的人,只关心他的计谋是否能够有利于国家罢了。至于有人说他私通嫂嫂、接受钱财,这对奇谋才能有什么妨碍呢?”
刘邦仍然没有消除疑虑,就又把陈平招来责问:“先生在魏王那里做事不相合,去楚王那里做事又半道离开,如今又来跟从我。讲信用的人难道就是这样三心二意吗?”陈平说:“我在魏王那里做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建议,所以我离开他到项王那里。项王信任、宠爱的,除了项氏宗族就是妻家兄弟,其他人即使再有奇才也不被重用。听说汉王能够用人,所以就来归附大王,一心想为大王成就汤武大业。请问大王,您现在真正的对手是谁?”刘邦说:“当然是项王。”陈平说:“其实,项王不足虑,大王真正的对手是范增。如果项王充分信任范增,言听计从,大王您就危险了。”
听了这话,刘邦一下子站了起来,问道:“先生有什么办法?”陈平说:“大王稍安勿躁。我在范增身边的至交向我传递消息说,项王与范增有些隔阂,我准备花重金离间项王与范增以及其他主要将领,使他们君臣不合、互生怀疑。项王为人猜忌多疑,听信谗言,他们内部定会互相残杀,汉军便可趁机发兵,击败楚军。可是,我空身来到大王这里,如果不接受钱财,就没有办事的费用;不给到足够的钱,谁会给我干这种随时掉脑袋的事啊?如果我的计谋确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若没有值得采用的,钱财都还在,请允许我封好送回官府,并请求辞职回家。”
听完这段话,刘邦如获至宝,不仅向陈平表示道歉,而且拿出黄金给陈平,让他随便使用。同时,还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全体将领。将领们得到消息后,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张立华)
来源:解放日报
图:(柳友娟 制图)
新闻推荐
两个性格强势的人一起生活了七年,我和妻子上个月还是因为家庭琐事而争吵了起来。妻子的泼辣劲一上来,我秉持着“好男不跟女斗”的阿Q“精神胜利法”,摔门而出,直奔小区商场,将惦记了近两个月的真皮手...